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6-29·阅读时长1分钟
文 / 涂宏伟
家乡村西口有一座老戏台,基座用青条石攒帮,内衬青砖,后面用青砖砌了一堵墙,三面敞开,露天式,可摆席数十桌。戏台背靠清清的池水,在三棵粗壮的柿树掩隐下,显得既古朴又庄严,成为村里人炫耀的标志性建筑。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儿时每逢新春佳节,戏台唱大戏,恍恍惚惚骑在父亲的肩上,在人头攒动中,看过帝王将相、才子佳人。7岁那年,开始普及样板戏,郭建光、李铁梅、杨白劳……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闪现在戏台上。到夜深人静,邀上同伴,用棉花絮子沾满脸面,在戏台上一遍一遍地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一次王大妈的山羊丢了,竟找到戏台上,把我们当成了山羊。
我在戏台边长到19岁,后来到外地工作,娶妻、生子,一晃20多年,从家乡间或传来一些音讯。前不久,村里一个“游子富商”决定荣归故里,投资办厂。新任支书为欢迎“英雄凯旋”,把老戏台拆了,搭起水泥板戏台,铺上红地毯,装上彩色灯,请县剧团来助阵演出。又一个锣鼓喧天的日子,“游子富商”一看老戏台没了,拂袖而去,临走甩了一句:“我看重的就是家乡戏台的人文底蕴!”
发表文章60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42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