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领读】李沁带你走近张爱玲

作者:李沁

2018-08-01·阅读时长2分钟

37952人看过

【领读】李沁带你走近张爱玲

6.61MB
00:0005:46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国群星闪耀时》,我是李沁。这一集,我们将走近著名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生长于晚清遗老家庭,高门深院的生活在她作品中留下了痕迹。23岁的张爱玲第一次将自己写作的两部中篇小说交给《紫罗兰》月刊主编周瘦鹃,一星期以后,周瘦鹃来函,他觉得张爱玲的写作风格很像外国名作家毛姆,又可以看出受了《红楼梦》的影响。就这样,这两部作品发表,她一鸣惊人、出手不凡。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兴趣是持续的,她晚年在美国,用十年时间重读、研究《红楼梦》,并写作《红楼梦魇》一书,考据详实、视角独特。同时,她又喜欢都市中的市声,她喜欢上海、香港与纽约,她曾说:“现代的东西纵有千般不是,它到底是我们的。”在张爱玲身上,古典与现代碰撞出一种别有韵味的摩登。

我年少时有幸学习了昆曲,它的拖腔慢板别有一番雅韵。对我而言,沉浸昆曲的数年,让我懂得了含蓄与克制的力量。从昆曲开始,我接触到了戏剧、舞台,遇到了参演《红楼梦》的机会。古典是相通的,《红楼梦》写世情、写人心、写聚散,比戏文里的唱词念白还要生动。经典原著也给了我许多回馈与滋养,我从此想着,要做一名认真演戏的演员,调动肢体、表情、动作,去感受、去表达,这也是张爱玲的作品带给我的体悟。

张爱玲的一生,如她在《金锁记》中所写,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苍凉,是张爱玲眼中的最高境界。她不喜欢壮烈,因为那只有力,没有美。她又觉得悲壮也不够,悲壮仿佛只是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缺少余韵。唯独苍凉,像是青葱配桃红,因为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而有着更深长的回味。在张爱玲的笔下,人与事影影绰绰地浮现,又回归到琐碎的市井日常,因而愈发地苍凉又动人。

2015年,《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寻找张爱玲后半生的地理印迹。他们遍访张爱玲的生活寓所,从美国东部到洛杉矶,勾勒出张爱玲的情感与生活状态,写作了《张爱玲的后半生》、《张爱玲在洛杉矶》、《他乡何处是故乡:张爱玲的美东地理》等系列文章。

接下来,请与我一同走近张爱玲。她是谜,是符号,不断地被补白与重构。这一集,我们将沿着张爱玲当年的脚步,从上海到香港,再到美国,寻访她的一生。我们将了解:三次“张爱玲热”发端于何时,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她如何在香港成为一名成功的电影编剧?她后半生辗转于美国几十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在异国他乡,她如何交友、写作,直到生命尽头?

那么,让我们共同寻觅张爱玲传奇一生的足迹。

文章作者

李沁

发表文章1篇 获得121个推荐 粉丝85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国群星闪耀时

成为大师第一季

100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