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领读】李光洁带你走近梁漱溟

作者:李光洁

2018-08-01·阅读时长3分钟

32404人看过

【领读】李光洁带你走近梁漱溟

7.11MB
00:0007:46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国群星闪耀时》,我是李光洁,这一集我们将走近著名学者、思想家梁漱溟。

提起梁漱溟,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名字。他是北大当年知名的青年哲学教授,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被美国学者称为“最后的儒者”;他也是探索新中国道路的实干家,花了七年的时间,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实践运动;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中难得一见的“知行合一”的思考者,一生致力于回答“人活着为什么”和“中国向何处去”两个问题,他也是一个世纪以来最具风骨的士人之一。

儒家学者的身份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标签之一。1893年,梁漱溟出生在一个忧国忧民的儒士家庭,尽管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进入洋学堂接受西式教育,但却因缘际会结缘佛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被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看中,邀请到北大哲学系讲授印度哲学,那年他才24岁。他撰写的《印度佛教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著作,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学者的地位,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他写道:“因为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所以我的生活与思想见解是成一个整个的,思想见解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就像他自己说的,他的人生,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思考和行动着。

当时的北大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人才济济,各种思想激烈交锋,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儒学并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这样评价儒家,“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强调儒学是一种解决人生真问题的生活实践功夫。因此,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于我们自己,用于人类社会。在当时规范和信念崩塌的乱世之中,梁漱溟的思想和文章,提供了一种精神拯救。

1924年,因不满学校只是传授知识技能,梁漱溟辞去了北大教职。他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历经曲折投身于农村的乡村建设。他开始了儒家倡导的社会实践,试图通过社会改造运动推动社会发展。抗战爆发后,梁漱溟又投身于促进国内团结的工作中,通过组建民盟推动国共和谈,并为之长久奋斗。

对我来说,在表演中,我曾体验过一位战士的人生,他在战争期间为自己的理想身先士卒。坚持国家、民族的利益第一位,对于那种对国家民族的关心与孜孜不倦的努力,我因此也深有体会,并深知其中的不易。梁漱溟先生为家国义无反顾奔走的精神,在今天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我也参演过一些电视剧作品,反映民间人物的挣扎与艰辛,深知生活的不易与坚持理想的困难。梁漱溟舍小家为大家,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关心农村民众的生活,致力于将西方模式本土化以改善农村社会的贫苦,让我感到敬佩不已。他一直充满自信又特立独行,即便是在逆境中,仍旧保持着一份儒者的乐观与尊严,一份学者的清雅和君子的坦荡。

我们很难用学者和实践者这样的标签完全定义梁漱溟,他是一个按照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践行自己理想的人,毕生都在追求完成自我。

2014年6月,《三联生活周刊》刊登了一篇名为《逝去的儒者》的文章,为我们展现了梁漱溟的文人风骨,通过其后代的口述,描绘出一名他作为父亲的耐心和温和。2018年7月,《三联生活周刊》推出《纪念梁漱溟:“失败”的乐观者》的文章,介绍了梁漱溟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让我们感受到他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乐观豁达。这位著名的国学大师、思想家、教育家、社会运动实践者一生都在努力践行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理想。

今年是梁漱溟逝世30周年,让我们听一听这位儒者的故事,了解他从“出世”到“入世”的抉择与转变,以及他作为一名将毕生理念付诸实践的学者,付诸社会建设的种种行动。对于人生,梁漱曾溟说,“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接下来,请跟我一起走近梁漱溟,这位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的民国名士,看他近百年的人生实践中,如何思考中国,从他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中,收获对于生活的感悟。

文章作者

李光洁

发表文章5篇 获得56个推荐 粉丝69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国群星闪耀时

成为大师第一季

100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