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琪
2018-08-10·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520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吴琪)
( 不论是否愿意,城市居民已经越来越习惯为污水付费
)
谁在为水资源恶化“买单”?
一个普通城市居民消费一吨自来水时,其中有多少是在为水资源的恶化买单?对北京的老百姓而言,如今3.70元一吨的自来水已经是水价14次上调的结果,“城市污水处理费”就是近几年才纳入水价的新事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论是否愿意,城市居民已经越来越习惯为污水付费。3月7日,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水价又成了关心的热门话题。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选择的说法是,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下适度调高水价,是利用经济杠杆来促进节约用水的一个措施。在水资源短缺的大环境下,政府“卖水”的动因来自控制用量。
按照北京相关部门的计划,今年水价可能继续上调到每吨5至6元。去年夏天,北京的水价在2.9元基础上涨了8角,城市污水处理费也成为当时价格听证会讨论的部分。污水费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开支,曾经是难以想象的买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夏青清楚地记得,2001年他向温家宝总理做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报告时,温强调,“要让老百姓掏钱买水,就像掏钱买彩电、买冰箱一样自然”。清华大学研究者傅涛说到,早些年免费用水的日子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记起,1985年以前,乐于提倡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国在许多地方还没有收水费的意识。即使在1985年到1998年间,“水费”也只是福利性的象征收费,它开始体现价格是在水污染环境问题不得不重视的1998年。
发表文章4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649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