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ree漪
2018-08-26·阅读时长2分钟
老北京人哄小孩时爱说的一个歌谣是:“抹挲抹挲肚、开小铺,卖油盐卖酱醋。”
胡同的北口有一个小铺。开门进去先看见的是地上里摆着的好几个放着酱油、醋的大缸。每次去打酱油、醋的时候,进入黑黢黢的小铺都要先在几个大缸中穿梭,才能看到柜台。 小铺的老板是山西人,是一个弓着背,说话有着浓重的山西口音,待人很和蔼的小老头。当我们小的时候看见谁都觉得老,现在想想那个小铺老板当时也就是四十多岁的年纪吧。当时记得小铺就是两个人一个是老板,一个是个年轻的伙计。
那时候买酱油、醋的时候都是从家里拿着瓶子,进了小铺绕过大缸走到高高的木制的柜台边上,垫着脚说买醋,老板问买多少钱的?我说买一毛钱的,老板或者是伙计接过钱和瓶子后走出柜台,到醋缸边上拿出漏斗放在瓶子口上,再用长竹子和竹筒做的提漏从缸里提出醋从漏斗倒入瓶子里。大缸的盖上放着不同规格的提漏,买多少都用不同的提漏。
平常日子胡同里一般谁家来了客人了,炒两个菜要喝点酒,也是拿着酒瓶到小铺打上二两白酒。记得院子里的李大爷就说过:小铺的白酒那一毛三一两的赛过茅台。后来院子里的邻居跟李大爷开玩笑说您喝过茅台酒吗?
如果是买鸡蛋就得在柜台上买了,鸡蛋放在柜台旁边的木箱子里,里面垫着一层层的稻草。买鸡蛋的时候伙计把柜台上的灯箱打开再把一个个鸡蛋放在上面进行照射,看看有黑点的鸡蛋就拿出来放在一边,这样就保证了买到的鸡蛋都是新鲜的了。那个时候还没有槊料袋,买鸡蛋的时候就拿着家里的小篮子把鸡蛋轻轻地放在里面,手提着拿回家。
还有如果家里要做炸酱面吃就得去买黄酱,黄酱也是放在缸里,那个缸就小了点,一般都是放在柜台旁边,老板拿起碗先用秤称一下然后再用提漏提出酱往碗里放。都是从家拿着碗去小铺里打黄酱,记得每次都是打八分钱的黄酱正好装满一碗。
去打芝麻酱也是拿一个碗去打,因为芝麻酱是得写入副食本的定量供应商品,所以称的时候就比较仔细一点。老板从桶里擓出一勺黏稠香浓的芝麻酱落入碗里的时候眼睛盯着称,分量够了手就往上一提。那时候好吃又是定量供应的芝麻酱很金贵,平常小孩子也没有那么多的零食可吃,嘴馋,所以小孩都喜欢抢着去给家里买。买回家的路上就忍不住舔上一口又一口的。那年院子里的一个小孩买回芝麻酱的路上一口一口的舔着没收住,到家的时候一碗芝麻酱都见底了。进门就挨了大人的一顿揍。得,本来是准备全家吃芝麻酱面,这下子泡汤了。
小铺有很多零七八碎的副食品,仔细想想这里有油、盐、酒、酱油、醋、黄酱、芝麻酱、鸡蛋、红糖、白糖、食用碱(那时洗碗、洗油腻的东西没有现在的洗涤灵,都是用碱水来洗,也用这个中和发面做馒头)点心、水果糖、火柴…
小铺虽小,但是油盐酱醋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那些年老百姓过日子离不开这里。
发表文章44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55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