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晓军
2018-09-26·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443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9月17日夜晚,当一架俄军侦察机被以色列战机做“替身”遭叙军防空导弹击落造成15人遇难后,与俄军方事后“愤怒”的表态不同的是,俄总统普京则对这一事件用了一句“似乎是由一连串悲剧性偶然事件所导致”的表态做了“冷处理”。事后有位媒体朋友对普京的这一表态疑虑地向我询问,对此我的回答是:普金可能是要“小不忍则乱大谋”。
要解释这个回答,先要说一下什么是普京的“大谋”。其实就在俄军机被击落前几个小时,普京刚刚与到访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就控制叙利亚伊德利卜的下一步局势,在索契进行了近5个小时的会谈,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虽然目前共识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文件,但据普京和埃尔多安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可以看到的大致内容有:俄、土双方同意在10月15日前,将在伊德利卜周边各方武装力量之间建立一个15~20公里宽的“非军事区”,由俄、土军方负责该区域的管控巡逻,在这之前的10月10日各方要将重武器从该区域撤出。对于以“征服阵线”为主被国际社会公认的极端组织,双方将竭尽全力予以铲除。同时在年底之前,还要确保开通穿越伊德利卜的阿勒颇至哈马的M5公路和塔基亚至阿勒颇的M4公路,用于过境交通。
很显然,俄、土达成的这些共识,既化解了10天前在德黑兰俄罗斯和伊朗与土耳其就伊德利卜是否要停火的分歧,又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叙的主权和降低了伊德利卜可能爆发人道主义灾难的风险。可以说既照顾了俄、土、伊、叙四方的利益诉求,又进一步孤立了域内极端组织,同时还大大减少了美、英、法各种干预伊德利卜军事的借口。事后,叙政府和伊朗政府都对俄、土商议的这一解决方案表示了支持,而联合国秘书长也对此表示了认同。事实上,在美国除了一味发出威胁而并未拿出实质性解决方案时,普京10天内通过在德黑兰和索契两次领导人会晤推出的伊德利卜解决方案,进一步巩固了俄罗斯在解决叙利亚问题上的主导地位。而这一被当事方和联合国逐渐确认的领导地位就是普京的“大谋”。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