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诗婷
2018-09-26·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634个字,产生2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在时间的维度上
三联生活周刊:《江湖儿女》与之前的电影《任逍遥》《三峡好人》的关系很密切,再回到大同、奉节拍电影,有什么感受?
贾樟柯:这是第三次在大同拍电影,让我最震撼的还不是变化,而是不变。《任逍遥》和《江湖儿女》都拍了那场巧巧和父亲走过河滩,去等公交车的戏。17年了,那个河滩、公交车站还有远处的宿舍楼没有一点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马路上的公交车。我们这个社会飞速发展,但有非常多的类似的角落被遗忘,被抛弃了。有时候我们被变化震撼,但变化多了,那些不变的东西可能震撼感更强。
三联生活周刊:《江湖儿女》更像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好像从《山河故人》开始,女性角色在你的电影里越来越重要了。
贾樟柯:这是近几年非常大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到《江湖儿女》就很彻底了。过去,赵涛演了我那么多的电影,对她个人来说是很吃亏的,因为我的电影大多是男性为主,女性是为电影添彩,或者是相对边缘的角色。我当然没有刻意为之,只是当时那个时间点上你关心的就是那些事。
时间是会教育我们的。这十几年,我们一直追逐某些东西,男性被社会裹挟的程度更强烈一些。男性更易折,更容易被社会塑造,女性不一样,她们更有韧性。特别是当我回望那些我曾凝视过的地方,想让新电影和《任逍遥》有一点关联的时候,我就更能看到这些男性的弱点了。所以,《江湖儿女》里,男人糟糕一点,女人比较坚持自我。但我整个写剧本的过程确实是被斌哥感染的。他有缺点,显得糟糕,但他离我确实很近。
三联生活周刊:这也是继《山河故人》后又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电影,最近几部电影都是段落式、时间跨度大的,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故事?
贾樟柯:之前拍的大多是一个切面,生活的切面,没有时间观念。年轻时很难懂得在时间这个维度上思考问题,没办法把一个人放在比较长的时间里观察和描述,有了一定阅历和经验,才会有这种思考方式。我曾开玩笑说,活到40多岁,命运也来回好几轮了,也经历了点事情,可以写一些跨度长、复杂一点的故事了。我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我得忠于我自己。但我相信这个阶段不会太长,拍完《江湖儿女》已经有点没兴趣了。
三联生活周刊:上次你聊到,很多中国导演不擅长处理时间,具体指什么?
贾樟柯:我做这个评论可能也不太合适。我们的电影传统受戏剧、戏曲影响,所以注重戏剧性、造型和空间塑造。至今,我们拍电影都叫“拍戏”,“戏”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这几年学好莱坞,这就导致我们长期以来看电影都渴望戏剧性,特别强调故事,而在时间层面就不太好叙事。
三联生活周刊:你怎么关注到时间这个层面的?
贾樟柯:我体会到的最玄妙的时间处理是布列松的《死囚越狱》,那犯人每天磨一把勺子,这种重复带来监狱生活的枯燥和禁锢感,勺子越磨越尖锐,越像一把匕首,时间带来了叙事上的进展。这种时间的美感常常被我们忽视掉了。
三联生活周刊:还有一部筹备了很久、时间更久远的片子《在清朝》。总觉得你这个从个人经历出发,到关注社会、时代变迁的路径和侯孝贤有点类似,他也一样,拍了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然后突然拍了一部古装片。
贾樟柯:不太一样,我还是现实初衷。我自己经历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部分在“文革”期间出生,“文革”刚结束时开始接受教育,所受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教育都不是系统性的,是后天慢慢接触、慢慢理解形成的。我之前一直对1978年的改革感兴趣,但当你经历了它,再读一些历史就会发现,真正的变革是从晚清开始的。如果没有对当下这连续20多年当代生活的关注,我也不会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它和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
发表文章218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83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