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子懿
2018-09-26·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377个字,产生2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年轻人的非农转型早已完成
三联生活周刊:你一直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哪些特点?
张林秀:在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个铁规律(Iron Law),任何国家在发展初期时,农业人口都占据了大部分,而当经济发展、收入增长的同时,农业人口开始降低,从乡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农业部门转到非农业部门。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这都是一个铁规律,发展的过程就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过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人均收入达到高等水平时,农业人口还超过10%。最典型的例子有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农业为主,收入水平很低,而现在人均收入已到发达水平,农业人口占比也很低。中国(大陆)还处在这个进程中,从坐标轨迹上看,也在沿着这条铁规律走。
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为从效率上讲,农业部门是效率相对很低的,转向的非农业部门效率相对较高。根据世界银行的早年调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20多年每年平均约10%的GDP增长率中,约有60%是投资(Inputs)扩张的结果,约40%是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提高的结果,这40%的提升中大部分是劳动力转移的结果。
三联生活周刊: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数量逐年下降,“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城镇化率不高,还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待进城,未来一定时间内仍有“人口红利”。你怎么看?
张林秀:“人口红利”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从哪些层面和角度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很多学者老早就在说人口红利没有了,但其实也得相对看。早些年,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机会成本是零,只要能出来,基本上都在创造财富,后来慢慢地就有成本了,尤其是他们成家立业后,各项成本变高,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开始过去,经济发展的人力成本急速上升。从这点来看,红利是在慢慢消失,因为红利是指中国过去大量廉价的、稍微转移就能创造价值的劳动力。
但另一方面,总体来说人口还是有。从城镇化率上看,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达58.5%,如果按照高等人均收入水平中农业人口要低于10%来看,未来还有超过30%的人要进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也说,到2020年将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些人口在农村从事农业效率更低、创造的价值不高,未来还会大量进城,从事效率高、创造价值高的行业。他们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只是成本会相对变高,不再有很高红利了。
发表文章75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497人
不得拉稀摆带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