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若茜
2018-09-26·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64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在莫桑比克,作家身份是有特殊地位的,有点儿像是大牌儿明星。因此,作为这个国家当今最重要的作家,米亚·科托走在街上时,经常会被陌生人拦住——他们把他当作一个传递话语的媒介,总想向他讲述一些故事或是信息。
米亚·科托是诺贝尔文学奖当下的热门候选人之一。这与他近年来接二连三地现身国际重要文学奖项不无关联:2013年,他获得葡萄牙语文学最重要的奖项卡蒙斯文学奖,2014年获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2015年凭小说《耶稣撒冷》入围国际布克奖终选名单,2017年,他的最新作品《母狮的忏悔》又入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这些成绩足以被视为“诺奖的风向标”。
实际上,米亚·科托在1983年就已经以诗人的身份步入文坛。1992年,他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长篇小说《梦游之地》入选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十二部非洲小说”。他早就拿遍了莫桑比克的各种文学奖项,作品被学校列为必读书目。
在中国,当米亚·科托因为自己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而现身上海书展时,他也总是被媒体“拦住”,被要求多讲些故事或是有关莫桑比克的信息——他是我们认识莫桑比克的一个入口。米亚·科托善于讲述,但他无意通过作品诉说真实的莫桑比克。他告诉我,一个作家不应该通过作品去传递关于一个国度的知识,而是要去传递一种想要了解这个国度的渴望。
三联生活周刊:莫桑比克独立后很多葡萄牙人选择回国,身为葡萄牙后裔,你为什么选择留在莫桑比克?
米亚·科托:并不是我选择了怎样的生活,而是生活选择了我。大部分到莫桑比克的葡萄牙人,都有一种像殖民者一样的身份,但我的父亲是一个例外(也不能说是个例,当时还有一两百个葡萄牙人也是这样)。他因为与葡萄牙当时的独裁政体在政治上的分歧被送到莫桑比克,是作为一种惩罚,相当于流放。我和我的哥哥、弟弟,三个人的教育基本上是在家里进行的。父母很直接地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要与葡萄牙当时的政体对抗。所以,莫桑比克独立战争的时候,我是独立战线中的一员。
三联生活周刊:你那时候大概不到20岁,还在念书?
米亚·科托:独立战争开始的时候,我中断了学业,成为一名记者,也因此有机会去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学习。正是在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以前对于社会主义的那种乌托邦的想象,是完全不同于现实的。我看到了上层阶级、精英阶层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发现整个事情不过是不同的精英一直在交替。
三联生活周刊:此前你的想法是什么样的?
米亚·科托:在那之前,我对于战争的理解是一种特别天真的幻想,认为通过一代人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当然,也不能说那种幻想就是坏事,我可以接受以前的自己。昨天我去了天安门广场,站在那儿有一种回顾自己年轻时想法的过程——在独立战争时,中国给了莫桑比克很大的支持,不论是军事上的还是思想上的,那时我总是随身带着毛泽东语录。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70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