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张黎:以电视剧为介质,启发受众思考

作者:悦涵

2018-09-29·阅读时长9分钟

159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56个字,产生1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解飞 摄/ 视觉中国供图)


口述/张黎 采访、整理/张月寒

1997年的时候,胡玫在拍《雍正王朝》。一开始,她想请我做摄影,可我当时正在拍《红色恋人》,于是就用另外一种方式参与了这个剧。其实说白了就是跟着刘和平从剧本角度学习,跟胡玫学习导演技法。当时我跟刘和平待了六个月,学习从文学角度上怎么创作一个剧本,怎么样从小说改编。就这样,我结识了一些今后在我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拍档们。和刘和平的相识,可以说更有一种一拍即合的感觉。我们两人都是湖南人,生活习性相似,年龄也相仿,又都对历史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

那一时期,中国电视剧的整体环境也和现在不大相同。随着1999年结束、进入新世纪以后,国产电视剧开始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美学风格。作品带有时代印迹,也开始呈现个性特色,整体文化语境更多元开放。以往观众心中单调乏味的电视剧讲述方式,开始被消费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影像语言改写。由此,电视剧的制作、播出、受众反应等,开始进入一个比较有序、有规律可循的状态。当时互联网并不发达,所以电视剧的播出平台是以电视台为主,对一部剧的反馈、评论,没有现在这么快。就电视剧的制作来说,整体大伙还是有时间的,节奏比现在慢,人心比较静。

《雍正王朝》播出后,我和两个制片人以及编剧刘和平,一直对这部剧有一个主题的反思。我们觉得,《雍正王朝》是“当家难”的主题,但还是太过局限性,也缺乏准确性。就想着,如果再创作一部剧,我们能不能某种程度上超脱这种局限性,在思想层面上更进一步。

没过多久,大概2000年左右吧,我接触到《走向共和》这个项目。这部剧是央视投资的,约70万元左右一集,当时也算高成本大制作了。《走向共和》是我的第一部导演作品。但当时在长达一年多、将近两年的准备阶段,我并不知道最终的导演就会是我。

准备阶段我是还没有签任何合同的。那时在电视剧这个行业,整体还是有一种集体创作感的情怀。大家也都整体处于一种“摸索”阶段,不管业内还是业外,都没有谁说我能够手拿把攥地来掌控市场、创作、制作。都是懵的。大家都这个月不知道下个月会什么样,下个月不知道明年会怎么样。

《走向共和》在前期筹备阶段,我跟着那些编剧、学者们一块儿,同吃同住,整天就是在磨这个东西,从题材的选择,到定主题。剧本从写的那天开始,到写完,我们总共做了1100多个人物传记,厚厚四大本。从1100个人物中,我们再删减出来不到300个人物,又从这300个人物里浓缩成140个人物。这就导致你们最后看《走向共和》,觉得它的纵向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脉络,横向是以人物为导向。剧中出场的每一个人物,可以说都是把这些大量资料浓缩后的精华展示出来,所以他们会丰满、传神。这都是我们集体劳动的成果。这种细致程度、劳动量、准备时间,其实是那个时代中国电视剧市场的一种特有产物。

但这样也有缺点。前期准备中,枝枝蔓蔓,人物太多了。那么这些人物的删除标准是什么?就是一切还要围绕我们这部剧的主题。当时为《走向共和》定的主题是“找出路”。那么,蔡松坡(蔡锷)这个人物,我们就没写,尽管云南护国军讨袁,他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除了“文化准备”以外,我们还做了“物理准备”,包括服装、道具、制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的,从出品人、台里领导到制片人,都综合觉得我可能更适合当这个导演,就把这部剧交给我了。

因为剧本阶段深入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当时这部剧虽然是我第一次做导演,拍的时候却一下就上手了。前期准备的阶段,我觉得是一个“捏沙成泥”的过程。散落的素材、庞杂的人物以及历史背景,大伙一起跟着编剧,把这个东西一点点拾掇出来以后,形成一个个情节性的段落。在这个过程中把影像形成的准备,就已经做好了。另外包括剪接,甚至包括对脑海中演员人选的确定。如今我只能说,《走向共和》这部剧确实在准备阶段我们都做得比较全面,给我们的准备时间也足够长。

当时整个团队的合作氛围,也是和谐的,其中很多人,如今已经成了行业里独当一面的优秀人物。编剧盛和煜写《走向共和》时,完全是“平地起高楼”。他参考了许多书籍,加起来厚度应该有3米。他创作时对剧本的要求很精细,平均一个月才能写一集。也是这个原因不能适应制片方的拍摄进度,所以20集以后的部分请张建伟续写并做全剧剧本的统筹。张建伟是当时《中国青年报》的编委,对晚清历史也很有研究。这部剧我们有一个联合导演叫嘉娜·沙哈提(Jana Shah),当时刚从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博士毕业回国,还有摄影师池晓宁,对于这部剧他其实更像一个大设计师。还有包括我们的制片团队、美术团队。当时第一美术师是刘新刚,后来做导演了。第二美术师赵海,目前也是国内顶级的美术师。再加上史学专家的真知灼见。他们的观点、针对细节提出的质疑,最后都蕴含在我们这部剧里,使其更好。所以我总说,一部影视剧,真的不是导演一个人的作品,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集合。

文章作者

悦涵

发表文章204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58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创造者:光荣与道路

改革开放四十年亲历口述

72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