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戎戎
2018-09-29·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16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口述/李宇春 采访、整理/马戎戎
Why Me?
2005年,那时还没有“选秀”这个词,没有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很多喜欢音乐的女孩,正在学校念书的女孩,就去参加了这样的一个比赛(《超级女声》)。当时觉得它只是一个夏天的事情而已,但是它改变了很多人生活的轨迹。
我在大学的时候,学习的专业就是流行音乐,所以那时我对自己的想象,也是从事和音乐相关的职业。但真实的路径,还是跟我想象的有一些出入。
当时的我,去参加比赛,纯粹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
通过那样一个夏天,那样的一个电视节目,每个人都知道了李宇春是谁,一直到很多年之后,我去一些比较小的城市,哪怕是一个在路边做清洁工的阿姨,她也会知道李宇春。但当年那一切发生的时候,我还是会觉得有一些措手不及。
之后我来到了北京,成为一个职业歌手,整个环境,包括媒体环境在内,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当时,对于我有很多铺天盖地的疑问,当然那个疑问也是我自己想问自己的:为什么是李宇春?
那一年,我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很多人会问,你怎么想?我说,那其实跟我没有关系,我只是一个符号而已,李宇春只是一个符号而已。那么,我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我觉得我应该去做自己的事情。
于是我2006年自己做了一个演唱会的品牌——“Why Me?”。我问自己,为什么是我?这一方面是旁人对我的“疑问”,另外一方面也是我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警示,我也想要证明为什么是我。
有时我也会问自己,如果我没有去参加一个这样的比赛的话,我还会成为一个歌手吗?我觉得我会!因为我对音乐的热爱,我对音乐的热情,我还是会去做音乐,但是我也许会成为一个小众歌手。所以这件事对我最大的影响,也许就是“大众知名度”与“小众音乐喜好”两个表面上不同路径的东西,同时存在和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觉得,这是我一直以来,包括未来都需要面对的一种修行。
“唱片已死”?音乐还在!
2005年到现在,13年过去了。我觉得这13年是中国在各方面发展速度都极快的一个阶段。那个速度快到,我自己在做《流行》这张专辑之前,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
这个迷茫,就是我们这一代音乐人究竟应该要做什么样的音乐?
因为当互联网崛起之后,我们整个的听歌习惯,包括接触到的音乐流派越来越多,也不会因为距离造成困扰,我们听的很多音乐已经直接是欧美音乐了。在我的大学时代,要去收藏一张自己很喜欢的音乐唱片,比如一个欧美歌手的黑胶或者是CD,还是会有一定难度的。再往前,我小时候听到的,包括我父母他们听到的一些音乐都还是民族音乐。90年代,港台音乐盛行;那时,电台是我们接触流行音乐的主要渠道。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很少听电台广播,电台的音乐颁奖礼也很少了。而我是完全经历过这样一个时代变化的歌手。
所以,在当下的这个互联网时代,我自己也会有很多疑问,其中最大的疑问就是:从前,音乐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那里,音乐人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然而这个标准突然就没有了,各种音乐流派涌入、更多的独立音乐人出现了。当然这也是好事情,但我也会觉得有一点没方向: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我究竟应该做什么样的音乐?这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
其实,因为《超级女声》而获得的巨大的知名度,对我的音乐创作,一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我发现,因为知名度很高,相应的大家对我的期许、对我音乐作品的期许,其实远高于真实的状况。以至于很多年之后,大家都会问:为什么李宇春没有代表作?
关于这个问题,我自己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纠结,我也尝试开始自己创作。但后来我发现好像这样讲也不完全对。因为《蜀绣》,大家也很喜欢;《下个,路口,见》大家也都会唱啊!究竟什么是代表作?这不就是代表作吗?但是我觉得可能和大家心里的期许就是不匹配。所以我还是认真做自己想要做的音乐吧。
和天娱10年合约到期后,我自己组建了团队,也就是3年的时间。3年的时间,我们做了《野蛮生长》和《流行》,这两张唱片。
2017年,《流行》这张数字专辑面世。
发表文章34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372人
马普尔小姐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