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生理学或医学奖:癌症治疗的第三次革命

作者:王珊

2018-10-11·阅读时长6分钟

98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69个字,产生1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艾利森


治疗带来的破坏

人类与癌症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千年。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18年,全球预计新增1800万肿瘤患者,有960万人因肿瘤死亡。在这场人与疾病的战役中,人们亢奋、积极、激进,但更多的是绝望和被动。尽管如此,不管是科学家、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长期地执着于一个最美好的愿望:癌症有可能终结吗?人们是否能够根除这个疾病?

即使到现在,仍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詹姆斯·艾利森更是清楚癌症治疗有多么艰难。他11岁的时候,母亲因为癌症去世——母亲接受的是放射性治疗,他看到母亲因为接受治疗皮肤被灼伤的痕迹,人也憔悴到了极点。后来,他的一个舅舅得了肺癌,化疗无果。另外一个舅舅在目睹了妹妹和哥哥的经历后,拒绝接受治疗。

放疗作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手段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1940年以后开始出现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化疗——则被称为抗癌药物的“第一次革命”。和放疗一样,化疗的作用机制是杀死快速分裂的癌细胞,从而对癌症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詹姆斯·艾利森的母亲和第一个舅舅生病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当时,研究者们对于利用化疗治愈癌症充满了热情。比如,一家当时名为癌症化学疗法国民服务中心的机构已经全力投入运作,在1954到1964年的10年内,这家机构测试了8.27万种合成化学试剂、11.5万种发酵产品和1.72万种植物衍生物,每年对100万只小鼠开展各种化学实验,以寻找一种理想的化疗药物。

科学家们甚至相信一直以来空空如也的癌症化疗武器库已经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新药,即使一种药物失败了,还可以试验另外一种药物。但这些一次次萌发的热情却在现实面前一次次冷却——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向日葵儿童癌症基金会创始人李治中告诉本刊,化疗和放疗一样,两个治疗手段都无法区分恶性细胞和正常细胞,以至于“杀敌一千”,可能要“自损八百”,这使得医生每时每刻都在治疗癌症和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之间不断权衡,甚至妥协。

詹姆斯·艾利森说,母亲和两个舅舅的经历并没有激励他专攻癌症研究,但他承认,目睹了辐射和化疗造成的破坏,他后来认为免疫治疗是一种更有效、毒性更小的抗癌武器。“我打赌我们可以利用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他曾这么表示。

文章作者

王珊

发表文章155篇 获得24个推荐 粉丝836人

哈哈,天下天鹅一样白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改变世界的人

2018诺贝尔奖

809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