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另一种作家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10-11·阅读时长2分钟

72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35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茅奖作家深度对话》


文/周大新

我们经常读到评论家写成的作家论,那是我们了解一个作家创作的重要资料。我觉得,舒晋瑜今年出版的新书《茅奖作家深度对话》,其实也是一种作家论,是一种要求作家现身的另类文本的作家论。

读这本书,我们随便挑出其中一个对话,首先能了解到的,就是她对话的这个作家大致的生活经历。比如李国文先生,他出生于上海;当年就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攻读理论编剧专业;曾经去过朝鲜战场,后来到太行山深处修新线铁路,开山劈石;再后来到铁路文工团工作;当过《小说选刊》的主编,现在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这样一个经历一读,对于我们理解他的作品,就非常有帮助,因为很多创作密码,其实都藏在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里,对作家经历的探查,是我们对作家进行研究必须要进的第一道门。

读这本书,我们还能从这些对话里了解到一个作家的创作经历。比如阿来先生,22岁开始写作,30岁出版了两部作品,36岁时出版了《尘埃落定》,之前此书稿遭遇过退稿。他不愿找知名的人把自己引荐到圈子里,认为文学不像理科,必须在国家的某个实验室才能学到,就想自己学。又是10年之后,才推出第二部长篇小说《空山》,青藏高原旅行之后,方有《格萨尔王》……这样一个创作经历一读,我们对阿来这个作家的脾性和才华就有了了解,这对全面研究这个作家当然有帮助。一旦把一个作家在文学之路上的奔跑姿态和长跑成绩弄清楚,就可以大致知道他的收获是什么成色了。

读这本书,我们还能从这些对话里了解一个作家的创作主张。比如王安忆在对话中说:我重视空间的戏剧性,将空间布置好,人不说话也自有传达;小说是依附在时间的流淌上的,空间转瞬即逝,挽留它停滞是义务……读到这些话,我们就会明白《长恨歌》和《匿名》中何以会有那样多的景物铺陈,一个作家何以会写出与别人相比迥然不同的作品。

读这本书,我们也能从这些对话里了解一本书的生成过程。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33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改变世界的人

2018诺贝尔奖

809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