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4.3 秦始皇陵丨不仅军事和暴政,秦国其实也是多彩文明?

作者:段清波

2018-10-15·阅读时长11分钟

55061人看过
段清波老师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教授,也是原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他曾率队对秦陵地区300万平方米进行考古勘探,新发现近20座陵园陪葬坑,发现了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三出阙遗址,以及规模惊人的秦陵地宫阻排水系统,并首次发现陵园城墙内外长达近8000米的廊坊建筑。本讲共分为三小节,将从真实的秦始皇、秦陵的陪葬坑、多彩的秦文明三个角度,展现秦始皇陵不为人知的秘密。

4.3 秦始皇陵丨不仅军事和暴政,秦国其实也是多彩文明?

42.9MB
00:0026:46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我是西北大学考古学教授段清波。上一节我们聊了秦始皇帝陵园中的外藏系统问题,在本节中我们聊聊多彩的秦文明。

百戏俑vs希腊罗马雕塑

经过40多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我们对秦始皇帝陵园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有时感觉非常幸运,我们比古人,甚至比司马迁更幸运在于,我们了解了秦始皇时期更多的问题、知识。司马迁告知我们关于秦朝的军事和暴力的历史画面后,我们相信了,但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们发现的现象,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改变了对历史的认识。

在秦始皇帝陵园发现的陪葬坑,显示出秦帝国除了军事性的文化之外,还有生动活泼、缤纷多姿的一面。比如我们发现了称之为“百戏俑”的坑,百戏俑坑表现的是歌舞杂技。

百戏俑和兵马俑有所区别,但制作过程相同,也是像真人一样原大的陶俑,烧成的温度达到一千度以上。制作的方式也一样,用泥塑的方式,先塑造,之后再雕刻人面部的细部,包括鼻子、眼睛、耳朵、头发,再放到窑里烧,烧完再施彩、画彩绘,百戏俑也是这么一个制作过程。


▲ 秦俑2号坑出土的彩色跪射俑

但不同的是,我们去看兵马俑,8000件兵马俑所展示的群体形象,给我们带来一种强烈的刺激、冲击力,能看到一个大型帝国的军事实力向你扑面而来。但是那些陶俑塑造的形象,包括全身的形象,肌肉和骨骼表达的并不是那么充分,这与希腊罗马的雕塑是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

但这批百戏俑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批陶俑目前共发现27个,是在一个坑里,其上身和下体是裸露的,穿一个短裙子,他们是一些从事歌舞杂技的演员、艺术家,他们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时,身上的肌肉、骨骼、比例,就如看到解剖的场景,他用力的时候肋骨都能表现出来。


▲ 百戏俑

而这种形象是在过去中国的雕塑艺术上没有见过的。这些歌舞杂技俑,不仅仅改变了我们对秦朝雕塑艺术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验证了历史文献上所出现的歌舞杂技。这些表现歌舞杂技的陪葬坑又出现在秦始皇帝陵园里,这些遗迹现象在设计过程中,一定是经过秦始皇认可的。换句话说,这些表现缤纷多姿的音乐艺术的陪葬坑,也是秦始皇的一种喜爱。

再往前一步,通过这些陪葬坑,我们也能感受到秦朝时期的文化,不单单是我们理解得那么片面,还有缤纷多姿的一面。不仅仅如此,这个坑还让我们感受到秦始皇的所思所想。因为秦始皇帝陵园在设计的过程中,里面所有的要素,应当都是经过秦始皇许可的,所以这些陪葬坑也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

对这批百戏俑,有些形象已经了解了,有些形象还不清楚。其中,我们知道了有一个形象名为“乌获扛鼎”,它是在战国晚期列国都流行的娱乐活动,其实就是一种角力比赛,比谁的力气大,即举重。在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个秦武王,很年轻就死了,他把周王干掉,之后在周王的院子里和他的部下进行举鼎比赛,最后一不小心折髌而死,鼎下来把膝盖骨、髌骨砸了,可能感染死掉了,这才有后来的《芈月传》、秦昭襄王的事。


▲ 乌获扛鼎

那么,这个坑里出土的陶俑有这种形象,非常威武,能看见他胳膊上、胸部和背部的肌肉,包括用力时他的肋骨都清晰可见。所以当时这批陶塑艺术家对人体的把握、对肌肉和骨骼的了解程度超出我们想象。

还有一件陶俑也是力士俑,它是“都卢寻橦”。都卢是一个地名,来自于今天缅甸一带,寻橦是中国古代一个爬杆的游戏,这个形象后来在敦煌壁画上也有,就是大力士举了一个杆子,这个杆子用手托或者顶在头上,杆子上面是十字架,十字架上有人,我们在画像石里发现,杆子上最多有五个小孩在做各种各样的表演。如今我们在春节游街时也能看到这种活动。这件作品下面的大力士形象被塑造得特别威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表演轻巧的陶俑的形象,比如有一件陶俑是一个身材瘦小的音乐家、艺术家,他一个腿翘起来,一个腿站立,手上是类似于像东北二人转手绢的形象。

总而言之,这个坑脱离了兵马俑给我们的认识,兵马俑带来的是强烈的军事性刺激,这个带来一种欢快、愉悦的文化。

秦始皇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

我们还在陵园外发现另外一个陪葬坑,它建造在湖的岸边,模仿的是水环境,中间是一条河道,河道两侧铺的是木板,木板上是青铜鸟,这些鸟都是和水有关系的鸟,我们叫做“水禽”。

在这个陪葬坑里还发现了陶俑,这些陶俑被人破坏过,被大火焚烧过,大量的青铜鸟被毁,保留下来的只有46件。这46件的青铜鸟中,有天鹅、鸿雁、鹤,这三种,全是原大的,全是彩绘。


▲ 青铜天鹅

另外在这个坑里还发现15件陶俑,这15件陶俑的形象和兵马俑、百戏俑不一样,他们都是坐着或者跪着。我们后来分析,根据坑里陶俑出土的位置和小件的器物,判断这15件陶俑其实是15个音乐家,他们演奏乐器,让这些青铜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翩翩起舞。

唐代也有这种形象,每年元宵节的时候教坊里有400匹舞马,玄宗招来大臣,每年大家都辛苦了,举行一次聚会。每个人的茶几前放有酒杯,马在中间进行表演,它可以在平地上,也可以在桌子上,可以四条腿站立,也可以双蹄站立,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做各种各样的动作。一曲终了,这些马就到每个大臣前,将他们跟前的酒杯衔起来,送到大臣手上。

后来安史之乱后,这批教坊舞马就失散了,进入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部队。这些马从来不会驾车,但是音乐一响就开始翩翩起舞,最后很多马都被打死了。这说明用音乐训练水鸟、训练动物,这个现象其实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可以想象,在秦朝、在秦文化的总体格局中,音乐艺术其实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这也反映了秦始皇的一种喜好、一种精神追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秦始皇在工作、劳累、烦恼之余,在这个地方,有音乐家组成的小型乐队在演奏音乐,让青铜鸟随音乐节奏表演歌舞,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而这件事也能印证秦始皇的学术素养和音乐素养。


▲ 鸿雁

过去我们把秦始皇就当成一个暴君看待,文献上曾经记载这么一件事,荆轲刺秦时,随着荆轲一起到秦国来的还有一位音乐家。这个音乐家会击筑,在荆轲刺秦过程中被发现了,但秦始皇不忍心杀害他,就把他的眼睛弄瞎,流放到社会。

据说他演奏的“筑”在宋代已经失传了,这个音乐家叫高渐离,演奏音乐时可以达到响遏行云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象那个画面,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时候,高渐离和荆轲如何相识,如何受燕太子丹的委派来到秦国。

高渐离离开秦宫后流落在社会上,他的眼睛虽然瞎了,但演奏的艺术、技艺还在,慢慢社会上流传有一个瞎子,演奏非常高明,秦始皇知道后又把他召进宫,进宫后他经常给秦始皇演奏。后来他终于觉得自己已经摸清楚秦始皇所有的脾气秉性,有一天他在筑里灌满了铅,这个筑特别像今天的小提琴,但是是反着拿的,手持着柄音箱在后边,用棒来敲击音箱,高渐离用灌满铅的筑去扑杀秦始皇,但没有成功,被乱剑剁死。

从这点可知,秦始皇其实是一位对音乐有高超修养的皇帝。那么用音乐来训练鸟、训练动物,有没有可行性呢?确实有可行性。我们知道,今天关于音乐的成语,基本上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换句话说,在先秦时期,一个号称是知识分子的人,如果不懂音乐,不会演奏乐器,那称不上是知识分子。

所以,秦始皇是一位对音乐有高超素养的人,即使他暴戾,我个人觉得也暴戾不到什么程度。

三出阙与封土

不仅如此,秦始皇帝陵园里除了陪葬坑,还有很多东西使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秦文明。在秦始皇帝陵园里边,我们发现了有种建筑名为“三出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那个“阙”,这个阙从中国古代一直到清代,一直是中国文明最主要的标识性的建筑,是最高等级的建筑,与王与皇帝相关的建筑。

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夏、商、西周时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候,本来只有王的大门外、宫殿外、宗庙外才能有独立的这种阙,大门外面左右各一个,这种形式后来被很多诸侯也使用。最后我们说的礼崩乐坏,是全方位的。礼崩乐坏最根本的东西,是指不该他这种级别使用的规章制度他使用了。


▲ 三出阙

所以秦始皇统一之后,有很多统一整合的政策,其中之一就是规定皇帝使用三出阙。三出阙是一种建筑的形态,皇帝用在都城、宫殿、宗庙的大门外,等而下之是两出阙,再等而下之是一出阙,一般人不能用,这种现象一直到清代结束。在秦始皇帝陵园里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三出阙,代表皇帝的天子所使用的这种建筑形态,这种标识性的建筑就形成确立了。

今天在西安地区,在很多跟帝王有关的都城、陵墓里都有发现,比如秦始皇陵、唐高宗的乾陵,包括汉长安城里都有。

我们现在去秦始皇帝陵园,给我们很大印象的东西就是高大的封土。秦始皇帝陵的封土,目前高度为55米,这种高度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帝王陵墓中最高的,但这还不是实际高度,它的设计高度达到116米,即50余丈。

这种东西带来非常突兀、强烈的震撼的力量,它是什么?它其实是从战国晚期到秦、汉文明的确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最早在黄河流域时期,其实不流行高台建筑,也不流行封土,封土出现得很晚,到春秋晚期才开始,这可能是文化交流的结果。总而言之,到了战国晚期,宫殿建筑出现了高台,陵墓出现了封土,而且封土呈现越来越高大的形象。


▲ 秦始皇帝陵封土现存高度与复原后高度

这种高大的封土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呢?正如萧何说的一句话,“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即天子要威慑天下,给天下造成强大的威慑感,天子居住的皇宫、建造的陵墓,一定要显示一种气势。

这种文化的理念也传承到了今天。秦始皇帝陵园的封土、三出阙以及高大的门,代表了当时地面上最高等级的人使用的一切,它将中国文化里帝国时期皇帝这个级别使用的东西都显示出来了。

秦始皇的宇宙观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对秦始皇陵的地宫也有深入的了解。我们知道秦始皇陵地宫的底部,距地表30米,尺寸为50米x80米,即东西80米,南北50米,还有东西两条墓道,墓室的六边即上下左右是石结构。

地宫里是高15米的空间,没有坍塌。地宫里没有进水,但和地宫同一水平面的周边、地宫以外全是饱水的状态。

司马迁的《史记》对秦人地宫有如此记载,“以水银为江河湖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是说在秦始皇陵地宫里用水银做了一个秦帝国的版图。水银表示水系,而且这些水系之间还可以相互流动,形成地下的地理版图,而墓室顶部是一个二十八星宿,是为天文星象图。


▲ 骊山至鱼池测贡点上土壤中含贡量变化图

这些东西想表达什么样的设计理念?现在根据分析,这涉及到对中国文明认识过程中重要的突破,即文明到底是什么?文明是文化进步的程度,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进步到什么程度才出现文明?换句话说,文明由何要素决定?

尤其是在中国,我们对文明的起源问题很重视,涉及到文化自信的问题,文明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我们用物质要素来判断,按照柴尔德的想法,他认为文明起源标志着有城市、文字、金属,但这些现象是否适合中国?或者中国的文明是不是也如此?

我们一直没有去深入思考。但现在知道了,文明是文化进步的程度,文化进步的程度有物质要素,但更主要的是意识形态,一种精神层面的。换句话说是思维方式的问题,用物质要素决定是否进入文明,看来应当是有问题的。

那我们来想想,秦始皇他所理解的、他所构建的一个新时代的东西有哪些?后来我们判断出来,我研究认为文明由三块构成,一块是社会治理体系,一块是宇宙观,一块是核心价值观。社会治理体系是任何一个人类社会、任何一个阶段最主要的事。上一节讲的外藏系统,就是秦始皇以及他的团队,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制定了一些能适合当时发展的社会治理的理念和制度。


▲ 秦始皇帝陵

这种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一定是需要一些东西来支撑,一个是需要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其实很简单,就是人与人如何相处的共识。有了这种共识后,人们的行为处事方式有了依据,之后社会治理体系可以合理、和谐、顺利地运转。

同时,还有一块最主要的东西,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的宇宙观。宇宙观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天、地、人三者相互关系的认知体系,这种认知体系形成了我们这个文明体系下人们的思维方式。

宇宙观是干什么的?宇宙观是给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合理性和合法性依据的。一个社会治理体系有没有合理性、合法性,不仅仅是因为你的力量强、军队多、人多,一定要从理论上、哲学上、思想上论证你的合理性、合法性,你才能在天下有执政的天然的存在感、神圣性。

中国古代从王国到帝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文明独特的宇宙观。到秦始皇时期,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势必需要一套新的宇宙观,这套宇宙观秦始皇做到了。他把战国晚期邹衍所创造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合理地在他的文明里嫁接出来。

秦始皇构建的文明体系

所以,在秦始皇时期形成了阴阳五行相克的宇宙观,意味着在战国时候形成的五行,即对应天上的五德,五德对应人间所有朝代的德,每一个朝代运转到一定程度,它的德就衰了,新的一个朝代又起来。其实,五行相克的理论,解决的是王朝更替的合法性问题,秦始皇时期做到了。

秦始皇时期所形成的理论是秦人是水德,周人是火德,秦人同他的水德代替周人的火德,代表他有神圣性,符合天意,他用水银在地宫底部做了一个江河湖海。同时秦始皇陵墓的顶部做了一个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图。

人间所有权力的基础,所有的合法性的基础都来自于天意,来自于神意。神是与生俱来的,秦始皇陵地宫其实就形成天、地和躺在大地上的秦始皇的棺材,即天、地、人三者这套体系,就把秦文明秦社会治理体系需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论证,在地宫里实现了。

就此而言,我对秦始皇时期,那些设计师将高大上的理念给落到实地、活起来,感到由衷的敬佩。通过秦始皇帝陵的这些考古发现,展示的不仅仅是秦朝多彩的文明,或者秦朝不同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秦朝追求的文明形态,它其实是把秦始皇创造、构建的文明体放入地下。


▲ 兵马俑

我把从战国到秦始皇时期,称作“中国文明发展演变的第二次质变”,这第二次质变就包括社会治理体系、宇宙观和核心价值观。从这点而言可知,我们长期以来批判秦始皇,其实没有批判到地方,是因为我们不清楚或者不能准确地把握秦始皇的所思所想以及他的追求。

这就好像当时陈胜吴广起义时说的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秦始皇的理想并不仅仅是构建一个能保证他执政的东西,秦始皇的理想是做始皇帝,再到二世、三世、传之万世,那果真他所构建的体系影响了东方文明社会2000年的发展。

就此而言,这样的历史贡献,在中国文明史上还没有第二个人。

好的到这,本讲关于走进秦文明的内容向各位介绍完了。在本讲的最后,我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份书单,以供延伸阅读,同时也希望也欢迎大家在课程评论区和我互动。我是西北大学的段清波,感谢您的收听,再见。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段清波

发表文章4篇 获得301个推荐 粉丝258人

前秦始皇陵考古队长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

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

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4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