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投稿】吃饭的仪式感

作者:crist

2019-01-05·阅读时长2分钟

497人看过
吃饭是需要仪式感的,我们古代的老祖宗就是这么认为的。

吃饭是需要仪式感的,我们古代的老祖宗就是这么认为的。《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是古代国家层面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充满了繁复的仪式感,国君向祖先和上天进献美酒、猪、马、牛、羊、鱼等祭品,以求和上苍祖先灵魂相接,获得保佑和福报。

而祭祀和吃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国家最高权力象征的鼎就是用来煮肉的,很多献祭用的祭肉不会被浪费掉,最后会分给诸侯和臣民享用,所以祭祀之后是一场盛大的饕餮宴。据史料记载,商周时天子一次大型祭祀会宰杀几百上千头牛,祭祀后会餐的场面可想而知。不过据说祭肉烹饪很简单,就是白水煮肉,很多人觉得难以下咽,吃了直反胃,但也要硬着头皮吃。

天子有仪式感,基层的乡长肯定也要效法,虽然不敢宰牛,但可以杀二师兄。梁启超在《论中国文化史》中乡村自治篇讲到了“分胙制度”,就是用村里养的大肥猪祭祀,祭祀后把猪肉分给各家,祭祀除了践行传统习俗外,也是为了食物分配,这在经济欠发达的乡村是一种有效手段,让穷人家孩子也有肉吃。

村里有集体的仪式活动,坐在家里的老百姓也该有仪式感才对,但似乎从古至今我们的餐桌礼仪只限于禁忌,却缺少仪式。不许吃饭说话,不许乱夹乱翻,不许把筷子立着,不许用筷子指人,如此种种都是被动的禁忌,并没有要求吃饭时主动做的仪式,一般来说菜上齐了端起碗来就能吃。

相比较而言欧美和日本的餐桌上都有他们的一套仪式,很多欧美人在吃饭前会有一个祈祷仪式,全家人围坐桌边,闭眼握手念念有词,感谢上帝赐给他们丰盛的食物,完后才开始动刀叉。日本人更有意思,他们会在吃饭前对着面前的食物双手合十,说一句“我开动了啊”,似乎食物能听懂他们说话,他们在通知食物做好准备被他们的肠胃超度。

这些饭前的仪式感重要吗?做这些附加动作有意义吗?本来我也不太理解觉得多此一举,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了电影《最后的莫西干人》,其中有一个十分感人的片段,莫西干猎人在丛林里射杀一头鹿后,跪在鹿的尸体旁低头郑重的念着祷词,他在感谢那头鹿的牺牲,让他和家人获得了可以果腹的食物。为了他家里的一顿饭,一个鲜活的生命永远消逝了,所以他要用祖先流传下的虔诚仪式来祭奠它。

我想所谓仪式感,就是让人们感到有所不同,而仪式无论繁简,就像是一种召唤动作,唤起人们心中一种特别的情感体验。对于那个莫西干青年,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敬重。

欧美人的餐前祷告,日本人的饭前“通告”,都有与莫西干人相类似的心理动因,出于感恩,出于怜悯,出于尊重。而像日本那种地少人多资源匮乏的地方,仪式感让人们爱惜食物减少浪费,更有其现实意义。日本小孩子曾因吃饭干净,粒米不剩登上我国的新闻,这其中一定有饭前仪式潜移默化的作用。

今天我们很多学校食堂和饭店也在提倡“光盘行动”,但光喊口号可能还不够,如果加点仪式感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吃饭前念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肯定能加强心理暗示,增加浪费的负罪感,不但不敢剩饭,说不定一粒米掉到桌上都要捡起来吃了。

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当举动是出自情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需要时,它都可以成为某种仪式。”所以如果我们在吃饭时能想到农民伯伯的汗水,母亲做饭的辛苦,成为食物的生命的牺牲,其实也就等于在心理上践行了某种仪式。不必念念有词不必热泪盈眶,也能心生感念,吃得更认真,吃得更安心,吃得也更香。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crist

发表文章4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