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9-01-23·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980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恰克王
摄影/于楚众
哥本哈根,一条人工海渠裸露地,不加修饰地躺在一个城市的要害部位。白天,我们坐上游水的小船,呆望着海底长出的茂密苔藓,和一辆被扔进水底的自行车,像我这样的游客,数以百计地从新港(Nyhavn)旁匆匆漂过;晚上,我们赤裸着身体来到城市的对岸,坐在浮动的蒸汽浴船上,远眺哥城,古朴是它本来的面目。好像所有被水面分隔的城市都保持着一种趣味,再想到北京,北京人管三亩地的水叫海,比如北海、后海。
有流水经过的地方,往往充满酒气,因为那是最适宜酿酒的自然条件。在很多年前,哥本哈根人有一个传统:在漫长阴暗的冬季过后,人们会在春天到来的第一天,聚集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新港运河,享受一罐冰冷的啤酒,庆祝即将到来的美好时光。
丹麦人是维京人的后裔,在哥本哈根北部的赫尔辛格克隆堡宫(Kronborg Castle)里,哈姆雷特的传说与维京人的航海博物馆,引来不少观光客的驻足。在维京人的信仰中,死去的鬼魂会升上瓦尔哈拉的英灵殿,这是北欧神话主角兼死亡之神奥丁接待英灵的殿堂,在那里等待他们的是一头巨大的山羊,但产的不是乳汁,而是喝不完的啤酒。于是,在克隆堡宫博物馆内的蜡像雕塑中,时常可以看见身穿海魂衫、手里握着报纸与啤酒的维京海员。
也许是纬度的关系,北欧人都生得高大,食量自然不小。丹麦的美食常以熏制、烤制、腌制、生食或是发酵食物为主,一些特制的食物也许会让亚洲游客在品尝之后连吐舌头,当地人对于这些“重口味”的食物却钟爱有加,坐在餐桌前,犹如丹麦电影《芭贝特的盛宴》(Babette's Feast)中的食客。“善于航海的国家,总是能优先品尝到全世界的美食,但是丹麦的冬天实在太冷了,我相信一些人的舌头被冻得麻木,于是,早期的烹饪者加强了各国菜品的特点。”在一间名为“哥伦布”的小饭馆里,操着一口意大利声调的店员,颇有些得意地介绍起经过当地人改良的各地食物:“葡萄酒有时候行不通,啤酒、烈酒才和这儿的天气一样百搭,哥城的人喜欢为餐桌上的每一盘菜配上一杯不同的啤酒。”
不得不从嘉士伯说起
每年11月中旬开始,便会有挂着丹麦国旗的马车出现在街上,他们大多装载着嘉士伯或是乐堡(Tuborg)啤酒,扮成圣诞老人的车夫还会发放免费的啤酒给路人。这项传统始于1990年,当时的乐堡啤酒为此推出酒精浓度为5.7%的圣诞啤酒,并为其取名为“圣日”(Julebryg),还有一些啤酒常被冠以“暴风雪”(Snestorm)或“飘雪”(Snefald)之名,不久,嘉士伯还专为女士推出酒精度为4.6%的节日啤酒。酿酒师莫顿·伊布森(Morten Ibsen)说,丹麦的酒吧会在12月的第一个周五正式推出圣诞啤酒。“前一晚,全城的交通警察都会为次日的狂欢拟定控酒计划。”
多年前,曾有这样一则新闻,嘉士伯啤酒厂的数百名员工因不满公司颁布的“上班禁酒令”开始罢工。此前的“酒令”规定,每名员工每天可以在工厂免费喝掉3瓶啤酒,嘉士伯的工人也一直坚持并珍惜着这项规定。但是在新“酒令”颁布后,原本随处可见的免费啤酒被换成了矿泉水和饮料,工人们只有在午餐时间才可以到饭堂里喝到一瓶啤酒。据说,啤酒公司在此前就打算取消驾驶员的这项权利,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嘉士伯公司在所有的卡车上安装了“酒精锁”,当驾驶员的血液里含有超过法定0.5%的酒精时,货车根本无法启动。在嘉士伯的员工看来,饮酒上班一直是嘉士伯公司的传统,自建厂初期,工人们在清晨时分便可享受2升的啤酒来搭配早餐。这使得一大批懂酒的“嗜酒”人士成为了这家啤酒坊的员工。凭借着“酒腻子”们对于啤酒的执着,嘉士伯很快成为最受当地人推崇的“精神饮品”。今年,当啤酒厂的工人谈起去年的罢工时,不禁莞尔一笑,但也决心“誓死捍卫”这来之不易的“最后一瓶”。
发表文章601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4733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