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4.7 舒伯特 | 艺术歌曲 《菩提树》

作者:段召旭

2019-03-21·阅读时长10分钟

9826人看过
古典音乐之旅的第四站抵达了舒伯特的音乐王国,主讲人段召旭将在舒伯特的篇章中讲解三首艺术歌曲《魔王》《鳟鱼》《菩提树》《即兴曲(Op.142 No.3)》《钢琴奏鸣曲(D.664)》的第一乐章,以及《第八交响曲“未完成”(D.759)》的第一乐章。

4.7 舒伯特 | 艺术歌曲 《菩提树》

19.9MB
00:0021:44

曲目信息

曲目

艺术歌曲《菩提树》(选自《冬之旅》)

(Der Lindenbaum)

作曲家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段召旭。今天我们再次一起感受舒伯特的音乐魅力,今天想给大家介绍舒伯特的一部声乐套曲里的一首作品。

我们之前了解过舒伯特是“艺术歌曲之王”,作为“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有一种非常有个人代表性的创作体裁,叫做声乐套曲。也就是说用同一个诗人的诗,写出很多首艺术歌曲,并把它们作为一个套曲。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舒伯特非常有名的一部声乐套曲,叫做《冬之旅》。

《冬之旅》这个名字就特别带感,后来我发现好像有电视剧、电影,甚至话剧、戏剧也都起这个名字,我认为最早用这个名字的就是舒伯特,后来的人可能都是受到这部声乐套曲的影响和启发,给自己的作品也起名叫《冬之旅》。 

这个名字虽然带感,但是我从小听的时候感觉非常的凄凉。冬天的旅行,冬天本来给人感觉就很惨淡,又寒冷,万物凋零。这些歌你听一听并且了解它的歌词的话,就会感受到确实是这样。

《冬之旅》我一直觉得这是舒伯特生命后期写的作品,给人这样的感觉。但歌词并不是舒伯特写的,作词是一位诗人叫做缪勒(威廉·缪勒,William Miller,德国诗人,以写民歌及讽喻政治的诗作见长)。舒伯特的两部声乐套曲——《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的作词都是米勒,两部声乐套曲用的都是他的词。所以词并不是舒伯特写的,但是舒伯特选择了米勒的这些诗,也反映出舒伯特的内心情感。

 

▲诗人威廉·米勒肖像

Johann Friedrich Schröter绘,1830年

馆藏未知

总体而言,整个《冬之旅》笼罩着的气氛就是孤独和流浪,这是舒伯特很多作品当中都有的。灰心、失望,就好像一个已经饱经沧桑的人在冬天非常的消沉。

《冬之旅》一共由24首作品组成,看调性就知道舒伯特内心情感的状态。其中三分之二的作品都是小调,我们之前略微提过,小调作品经常用来表达比较黯淡的情感;三分之一的作品是大调作品。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其中的第5首,叫做《菩提树》,也是很带感的一个名字。什么叫菩提树?在植物学方面,我就不给大家解释了,大家可以去百度,甚至于可能有些热爱植物学的朋友了解得非常的透彻。什么叫菩提树?就是一种树,这也是这首歌里的一个主要形象。

《菩提树》是这24首作品里一首用大调写的歌曲。但之后大家会发现,即使是用大调写的作品,中间还会插入一个小调,以此来弱化大调的色彩。为什么选择这首《菩提树》?《菩提树》这首歌非常有名。那时舒伯特写完之后,在奥地利广为传唱。广泛到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首奥地利民歌。

我给大家选择这首作品来分享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钢琴伴奏部分,也和艺术形象浑然一体,离开钢琴伴奏,整首歌就不完整了。我们下面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菩提树》。

《菩提树》这首歌主要表现的是其实是回忆,并不是描述这个树怎么样。他是在回忆年轻的时候,或者说小的时候,院子里有一棵菩提树。在这个形象的引导之下,他想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但是眼前又是北风大作,帽子都被吹掉了,在很悲惨的现实面前,有这样一段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

我们先来听一听它的前奏。大家先听一听,可以发挥一下想象,这是在表现什么(弹奏)?各位可以猜一猜,这是表现的什么形象?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我希望大家能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当然我会给大家一个答案,但是你听不出来我说的这个答案,不代表你就没有想象力,就听不懂古典音乐,不是这样的。

我这个答案也是根据我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根据标题,根据歌词,还有很多人的评论,以及舒伯特自己创作的一些记录给出的。但如果没有这些文学或文字上的依据,实际上我也不见得能听得出来,能感受得出来,他这是表现什么。

但是其实我们结合他后面的歌词,很容易能够联想到。其实前奏这种音型(弹奏),表现的是风声,或者说是北风,现在还是很小声地在吹,后面会发展成呼啸。所以风的形象一直贯穿在伴奏当中。前奏、间奏、还有很多伴奏部分,以及尾奏用的都是这个形象。描写的仿佛是电影的画面,就是一个人走在北风当中,风声呼呼的,这个人再往前走,逐渐他眼前出现了以前美好的回忆,关于菩提树的美好的回忆。而我们从风声的这种前奏当中,也能感受到歌曲描绘的主人公内心的彷徨。

前奏之后,歌声就进入了《菩提树》的曲调(弹奏)。第一句和第二句这是两句完全一样的旋律。然后第三句开始转了(弹奏),第四句和第三句非常像(弹奏)。《菩提树》的主要主题就是这四句。这四句我们可以听得出来,实际是两句。第二句和第四句都是对第一句和第三句的重复,或者是模仿。

这也是《菩提树》的第一段。它唱的什么词?就是门前有一棵菩提树长在了古井边,我在树荫下面曾经做过很多的美梦,也在树干上刻下了很多美好的诗句,都是小时候或者年轻时干的事。无论快乐或者痛苦,我都常常在树下流连。是这样的词,其实就是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这里我们会听到它是一个大调,在这首歌里我们可以用一些以前学过的知识。第一段的伴奏,用的就是主调的手法,也就是说伴奏完全跟着旋律走,但通常很多伴奏都是主调的手法。但这首歌后面我们会看到它用了一些复调的伴奏和声乐,形成一个呼应关系的手法。但现在这是很安静的一个主调手法。我们可以来感受一下它的第一句(弹奏)。伴奏一直在上面,都有旋律。

加上歌声是这样的,(演唱)“面前有棵菩提树,生长在古井边”。所以大家看到伴奏和歌声有时候是一致的,比如刚开始时完全是一样的,有时候又出现一点分离,比如到这个地方,(演唱)“生长在……”这个地方伴奏就停下来了,歌声往下唱,(演唱)“在古井边”。歌声停下来之后伴奏又补充,伴奏和歌声互为呼应。大家在欣赏艺术歌曲的时候,还包括很多别的歌曲的时候,都可以注意一下伴奏和歌声的这种互相呼应、烘托的关系。第一段就是这样一种美好回忆的气氛。

之后我们会听到钢琴演奏这样的一个音型(弹奏),结束了第一段。然后间奏进入,间奏和前奏很像,(弹奏)这是前奏,我们来听听间奏,它变成这样(弹奏)。我想问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和前奏有什么不同?前奏是(弹奏),间奏(弹奏),这里有一个音发生了变化。如果了解一些乐理的人会知道,这是同名大小调转换了,从E大调到E小调,因为中间的音降低了。不了解的也没有关系,我相信只要你用心听,你一定能感受到(弹奏)这两个和弦的色彩不同。所以这里进入了同名小调。

我们来听一听间奏(弹奏)。即使你不懂什么叫大小调,什么叫一大一小,没有关系。我相信你能听出来,由大调进入小调之后,不同的钢琴伴奏部分带来的不同的情绪和气氛。氛围变了,本来是(弹奏),变成(弹奏),黯淡下来了,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弗朗茨·舒伯特肖像

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

旋律唱的是和前面差不多的(弹奏),第一段它的旋律是“门前有棵菩提树……”是这样的,那么现在它变成了(弹奏),请大家体会一下,变成小调色彩了。歌词一下到了眼前,唱的什么?唱的是“今天像往日一样流浪到深夜”,所以我们听到(弹奏),变成小调以后,“今天像往日一样我流浪到深夜”,气氛立刻不一样了,从美好的往日的回忆当中,到了眼前非常惨淡凄凉的“流浪到深夜”。

第二句的旋律和第一句是一样的(弹奏),唱的是“我在黑暗中行走,闭上了我的双眼。”但并不是整个第二段全都在小调里。他闭上双眼之后,又陷入了回忆或者是美好的想象当中。歌词唱的是,“我好像听见树叶对我呼唤,回到我这里来寻找平安。”就是说他闭上了双眼,到幻想当中去寻求安慰,这时候它又变成大调了。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开始之前,两句小调结束在这里(弹奏),然后旋律变成大调(弹奏)。所以这一段值得大家好好地体会,多听听。前两句在小调,后两句在大调,听听色彩的变化,以及带来的整个意境和感受上的不同。通常很多歌唱家在唱后两句的时候也会用一些比较梦幻的声音,表现的是他的梦境。

大家会发现伴奏型也变了,之前第一段的伴奏形是完全跟旋律的(弹奏),到了第二段伴奏完全不跟旋律了,伴奏弹自己的(弹奏),仿佛是表达这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内心的不安。所以歌声和伴奏完全脱离开了,“今天像往日一样我流浪到深夜”,也就是说你在伴奏当中听不到旋律了,这也是很常见的伴奏手法。伴奏这时候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整个第二段的伴奏,基本上都反应了不安、动荡的内心活动。

接着到了第三段,第三段可以说是整个曲子里画面感最强,而且也是最凄凉的一幕,完全是歌曲主人公的现实。那歌词唱的是“凛冽的北风扑到我的脸上,但是我仍然坚定地向前走,”是这么一个形象,完全是眼前的现实,一点美好的东西都没有。

第三段的旋律和前面两段完全不一样,前面两段我们可以听得出来,一直是一样的旋律,只是大小调不一样。第三段他完全是用了一个新的旋律,而且这个旋律如果光听歌声的旋律,就觉得不怎么好听,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他的歌声旋律是这样的(弹奏)。这是歌声的旋律,有点像歌剧里的宣叙调,都是一个音“哒哒哒……”或者变化很小。

 

▲舒伯特伏案创作音乐

摄影者与馆藏不明

这时候实际上比较精彩的是它的伴奏部分,它的伴奏部分完完全全是在描写情景,就是北风的呼啸,我们可以听一下它的伴奏部分(弹奏)。这就是整个第三段的钢琴伴奏部分,到时候大家可以听听。在欣赏这一段的时候,伴奏是相当的出彩的,歌声像是一个副旋律。主要在表现伴奏,而且写得非常的精彩,把北风呼啸的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

所以我刚才说了,这首歌有的段落是仿佛伴奏和歌声出现了复调的现象,就是各有各的旋律,各有各的起落,我指的就是这一段。这时候你会觉得好像和旋律没有多大关系,当然它们在和声上还是保持一致的,但是伴奏并没有以烘托旋律为主,而是营造出一个艺术的氛围。

风声安静下来之后,依然在大调里,《菩提树》的第四段唱的就是“如今我远离了故乡,转眼有很多年……”也就是离开家乡很长时间了,但是“经常还能听到呼唤,到这里来找寻平安。”谁呼唤?就是菩提树的呼唤。后面就是重复这句歌词,“如今远离家乡,经常听到呼唤,到这里找寻平安。”

最后又把“到这里找寻平安”重复了一遍。 用的伴奏型是刚才第二段的伴奏型,大家还有印象吗?可以回忆一下(弹奏),这首歌一表现眼前的境遇的时候,就会用这个伴奏型。但是这一次第四段是在大调里,所以音响变成了这样(弹奏),听着比这个(弹奏),虽然用的音型是一样,但是美好的一些。

这种美好依然是存在于他的想象当中的,因为他仿佛听到了菩提树的呼唤,所以这一段力度通常也都是选择用比较弱的力度来演唱,表达一种很遥远的呼唤的声音,还有内心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旋律依然是前面第一段的旋律(弹奏),我是把旋律和伴奏揉在一起了,实际上听的时候伴奏里是没有旋律部分的,让大家听一听整体的效果,所以这一段的伴奏依然是没有旋律的,旋律完全在唱的部分,包括后面(演唱)“如今我远离了故乡,转眼有很多年……”我们可以听得出来,靠唱的人来体现旋律。

最后一句,“到这里来找寻平安”这一句唱完了以后,就进入了这首作品的尾奏,这首歌的前奏、间奏、尾奏,还有中间第三段长的伴奏,用的全是风的形象以及这个主题。尾奏我们再次听到了风声的呼啸(弹奏),依然是体现非常的凄凉孤独的一种形象,仿佛在风声的呼啸当中,流浪者独自走远,留下一个很孤单的背影。

这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这首《菩提树》,非常有艺术性,也非常有意境,情感的内涵和音乐的变化都非常丰富。希望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在欣赏的时候,多体会到一些这首歌的细节,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首作品。

今天就介绍到这儿,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推荐演奏版本: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

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1925年5月28日生于柏林,是一位德国男中音。同时他也是指挥家,画家,音乐作家和评论家。他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男中音之一,录制过大量唱片(超过400张)。

 

▲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

德国男中音

Jean-Regis Rouston摄

  (注:本讲随堂曲目会在专栏用户群内同步分享,加群方式请查看专栏介绍中的订阅须知。)


◎本节所涉名词注解:

1. 声乐套曲:套曲(Divertimento)是指包括若干乐曲组成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其中有主题的内在联系和联贯发展的关系。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等。声乐套曲一般的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用若干首歌曲来表达同一主题。套曲中的各首歌曲可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也往往不同(如分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但它们之间的内容互有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2. 复调:复调音乐指两个或更多声部同时进行的音乐。在乐曲的开始部分主题总是单独出现,之后被其它声部轮流模仿。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段召旭

发表文章619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7564人

钢琴演奏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段召旭·古典音乐说明书(第二季)

解析20位音乐巨匠的超凡之作

951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