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6.1 预习 | 本讲中涉及的人物和音乐名词

作者:杨光

2019-03-23·阅读时长8分钟

1875人看过
旅美女中音歌唱家杨光,目前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2001年,女中音杨光被世界著名歌剧院芝加哥抒情歌剧院签约,成为第一位进入此歌剧院歌剧中心的亚裔青年歌唱家,同时她也是该剧院历史上第一位在进入剧院艺术中心前,就已经获得“英国BBC卡迪夫国际歌唱家大赛”大奖和“多明戈国际声乐大赛”一等奖的签约艺术家。本讲中,杨光将围绕女中音的划分、角色和色彩展开讲述,同时会分享声乐训练中的诸多感悟,以及对偏爱的艺术歌曲的“意境”解读。

6.2 | 为什么女中音是一种让人上瘾的音色?

女中音(Mezzo-Soprano):是美声唱法中一个介于女高音(Soprano)和女低音(Contralto)的声部。声带通常比女高音略长和宽,高音厚实、有力,中声区声音特别丰满圆润。在美声唱法最注重的宽、厚、亮的音色质地中,女中音更注重的是宽和厚。女中音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稀少的音色,也被称为是“能让人上瘾的音色”。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罗天蝉:新中国第一位杰出的抒情女中音歌唱家,原中央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国家一级(歌唱)演员,任文艺界和妇女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中国致公党党员,国家级广东南音唱法的重要传人。

关牧村:国家一级演员、女中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青联常委。代表曲目有《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金风吹来的时候》《一支难忘的歌》等。

德德玛:中国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她的歌声浑厚而醇美,1978年,德德玛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受到歌唱界的极大关注,被誉为“草原的夜莺”。

▲中国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

《唐·卡洛》(法语:Don Carlos、意大利语:Don Carlo):这部歌剧由威尔第作曲,改编自席勒的戏剧《西班牙王子唐·卡洛斯》。这部歌剧中充满各种各样的感情:男女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国与国之间,以致教会与世俗国家之间的矛盾、感情纠葛,而所描绘出来的深刻、感人和震撼程度,一度被认为是威尔第最出色的一部歌剧。

玛丽莲•霍恩(Marilyn Horne):美国女中音歌唱家,1934年1月16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拉福,幼年随父学声乐。1969年及1970年,先后在斯卡拉和大都会歌剧院舞台演出斯特拉文斯基、罗西尼等人的歌剧,引起歌剧界的轰动。她的嗓音很美,具有非常宽广的音域和罕见的灵活性,是当代名列前茅的全能女中音。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以其歌剧而闻名,尤其是他的喜剧歌剧。其中《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灰姑娘》和《塞米勒米德》是最被人熟知的三部。他的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蕴含了欢乐、智慧与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使歌剧作品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他不仅将展示歌唱家演唱技术的华彩乐段完整的谱写出来,还通过重唱的方式将戏剧性融入歌剧音乐的创作中。其作品既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的传统,又符合了古典美声唱法的传统,为意大利歌剧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国BBC卡迪夫歌唱家大赛:全球最高级别的歌唱比赛之一,该项赛事由老牌电视媒体——英国广播公司BBC每两年举办一次,邀请国际上最著名的歌唱家、音乐家担任评委,该项赛事也成为面向全世界职业青年音乐才俊的顶级赛事。除了杨光之外,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四年级男低音沈洋,以其优美的嗓音、出色的技巧、准确干净的语言表达、丰富细腻的音乐诠释,在2007年的比赛中捧得大奖。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哈雷,1759年4月14日卒于英国伦敦。他一生中在音乐创作上的重要成就都是在英国取得的。

▲亨德尔画像

馆藏于Handel House Museum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剧:《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奥赛罗》、《阿依达》、《假面舞会》、《唐·卡洛》等等。

詹妮特·贝克(Janet Baker):英国女中音歌唱家。1959年获皇家音乐学院皇后奖。1965年成功地扮演了《狄东与伊尼阿斯》中的狄东,正式开始其歌唱生涯。后往返演出于英美各地及其他国家,她演唱时高度重视词意曲情的诠释表达,嗓音优美,表情细致,吐字清晰。1977年英国女王授予英国皇家妇女大绶勋章。

古丽塔·西米奥纳托(Gulietta Simionatto):上世纪中期意大利著名女中音歌唱家。曾出演过《灰姑娘》、《卡门》、《弄臣》、《游吟诗人》等歌剧的经典角色。

格蕾斯·本勃莱(Grace Bumbry):美国黑人女中音歌唱家。少时在教堂圣咏团中唱合唱,1955年入西北大学学习声乐,1959年在伦敦首次公开演出,后去巴黎大歌剧院演出。1962年在日本饰演比才歌剧《卡门》中的女主角,这是第一次由黑人女歌唱家来扮演这一角色。她的演唱风格以嗓音宽厚有力、富于艺术感染力见称。

色彩饱和度(Saturation):指的是色彩纯度,是色彩的构成要素之一。纯度越高,表现越鲜明,纯度较低,表现则较黯淡。

(纯度低)         (纯度高)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Il Barbiere di Siviglia)》:二幕喜歌剧,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经典作品。以法国作家博马舍的同名讽刺喜剧为蓝本,由斯泰尔比尼编剧,罗西尼以短短13天一气呵成谱曲。因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轻松欢愉的剧情被誉为是“意大利喜歌剧的巅峰”,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并称为喜剧的双绝。


6.3 | 人体作为一件乐器是如何运作的?

Legato:一种音乐中的术语。是指音乐旋律要演奏(或演唱)得连奏、连贯的意思,这是世界通用的音乐术语,不仅钢琴谱里要使用,它也会出现于各种器乐或声乐作品中。

 

▲曲谱中的“legato”标识

口技:一种民间表演技艺,也是杂技的一种。起源上古时期,人们用于狩猎,模仿动物的声音,来骗取猎物获得食物。据历史文字记载,战国时期《孟尝君夜闯函谷关》的故事中,“鸡鸣狗盗”是最早将口技运用到了军事。到了宋代口技已成为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俗称“隔壁戏”。从宋代到民国时期在杭州盛为流行,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飞禽猛兽,风雨雷电等等。能使听的人如身临其境。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2011年5月23日,口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横隔膜:是胸腔和腹腔之间的分隔,通俗的理解,它位于心脏和双侧肺脏的下面,肝脏、脾脏、胃的上方,就像一个大圆盘平放在身体内部分隔了胸腹腔,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运动。

茱莉亚音乐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位于纽约的茱莉亚音乐学院始建于1905年,也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专业音乐院校之一,这所院校也被誉为“音乐届的哈佛大学”。学校有舞蹈、戏剧与音乐三个专业学科,它为8至18岁有艺术才能的青少年提供系统专业的音乐教育与指导。因该校以高标准筛选“神童”级学生,申请茱莉亚学院需经过极为激烈的竞争。

 

▲茱莉亚音乐学院

Yair Haklai摄于2012年

芝加哥抒情歌剧院(Lyric Opera of Chicago):美国的三大剧院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每年9月至次年1月间经常上演大型现代歌剧。

▲芝加哥抒情歌剧院


6.4 | 艺术歌曲是如何用诗表达意境的?

艺术歌曲: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元素,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作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德奥音乐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中继承了自海顿、贝多芬、舒伯特等前辈大师的传统,同时又从时代精神中汲取丰富营养,确立了一种充满表现力的新的音乐语言。他的创作以交响曲和艺术歌曲为主,其中艺术歌曲的创作更是贯穿了马勒的一生,成为其一生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一个作曲家由年轻时的激情澎湃到阅尽人间的沧桑,直至最后精神得到净化的生命历程。

苏州交响乐团:乐团成立于2016年11月18日,由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合力组建,是苏州首个职业交响乐团。由国际著名指挥家陈燮阳担任艺术总监。

 

▲苏州交响乐团全体成员(2019)

图片为苏州交响乐团提供

《流浪者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声乐套曲:也叫《旅行者之歌》或者《旅伴之歌》,由马勒创作于1883—1885年。在这期间,马勒因情感失意,在痛苦中创作了这套由4首歌组成的声乐套曲。马勒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流浪者之歌》,他说,“这套歌曲,是描述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流浪汉走进冷暖无常的世界,永无止境的漂泊故事”。

▲马勒《流浪者之歌》第一首部分曲谱

由Josef Weinberger于1897年出版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阿根廷钢琴家、指挥家,20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的指挥风格细腻、简洁和明快有力,从技术上来说,他的指挥棒技巧准确而有功夫,能够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都牢牢地控制住乐队。1954年,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写道:“11岁的男孩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是个奇迹!”

祖宾·梅塔(Zubin Mehta):印度籍指挥家。身在乐坛40年,获得无数殊荣,如尼基什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名誉指挥、名誉团员、特拉维夫和佛罗伦萨名誉市民以及印度、意大利、法国颁授的勋衔等。梅塔是乐手出身,对乐队了如指掌,很能统驭乐队的音响,特别强调弦乐,宛如人声。

《阿依达(Aida)》:四幕七景歌剧,由意大利作曲家朱赛佩·威尔第作曲。剧情是根据法国古埃及考古学家芳思华‧奥古斯特‧斐迪南‧马里耶特的原著改编。1880年《阿依达》在巴黎首演时,威尔第曾亲自担任指挥演出。美国著名乐评人古尔丁这样说:“如果把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消减到只剩两位,那么就是威尔第和华格纳,而在威尔第的歌剧中,为首的就是《阿依达》”。

▲1908年的《阿依达》宣传画

馆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郑小瑛: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郑小瑛也是中国爱乐女乐团的音乐总监和创办人之一。作为第一位应邀在国外排演世界著名歌剧的中国指挥家,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和多项国际名人录都收录了她的传记。在杨光备战卡迪夫比赛的时期,郑小瑛也给予了杨光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杨光

发表文章5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66人

无非就是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古典音乐大师课

十次触碰经典的非凡时刻

20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