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东方快车谋杀案》:如何重演一场经典谋杀

作者:宋诗婷

2017-11-15·阅读时长10分钟

260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180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重塑经典

无论对于观众还是影史来说,1974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都是部经典作品。这部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说的电影有一个好悬疑片的基础:一趟神秘的连接欧亚大陆的豪华列车,一桩堪称完美的密室杀人案,一位滑稽的大胡子侦探,以及一个出人意料的经典结局。

当年,这部演出阵容豪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入围多项奥斯卡奖,直到今天,它依然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最成功的电影改编作品。

43年之后,这部经典作品再次以全新的面貌重返大银幕。“这在欧洲从来都不是个问题。”谈到将一部结局不再是秘密的经典悬疑片重新改编时,导演肯尼斯·布拉纳说,“我是个在剧院工作的演员,出演过很多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去年还指导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是个观众更耳熟能详的故事,结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呈现这个故事。它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走向结局,重塑这个过程,可以让观众有全新的观影体验。”

重拍《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念头是制片人马克·戈登和西蒙·金伯格不谋而合的心愿。一开始,两人还是竞争关系,他们通过不同渠道,都希望可以购得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权。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风靡全球,至今已有数十亿本的全球销量,因此,版权方对任何一部小说的版权买卖都尤为慎重。这是块难啃的骨头,戈登和金伯格最终决定携手合作,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在取得版权这件事上耽搁了五年,为了保证电影的艺术品质,他们又拉来了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后者曾指导过《异形》《末路狂花》《银翼杀手》等经典作品,对悬疑片的悬念处理有独到的见解。

雷德利·斯科特为《东方快车谋杀案》带来了与自己合作多年的编剧迈克尔·格林。后者很快确立了电影的改编原则:“我们希望将这个故事带入现代社会,同时又不改编它的本质和精神内核,这样一来,当代影迷才能原汁原味地体验这个故事,相信这个故事。”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故事有两个核心元素,一个是案件本身,另一个就是侦探波洛。后者是原著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喜欢的小说角色,这位比利时侦探曾出现在她的33本小说、50个短篇故事中,是夏洛克·福尔摩斯式的经典侦探形象。

在剧本创作阶段,编剧和导演最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塑造一个全新的波洛。在老版本电影里,阿尔伯特·芬尼饰演的波洛是个有点滑稽的喜剧形象,这也符合克里斯蒂原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在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编剧格林和导演布拉纳希望赋予他更复杂的性格。“可以把波洛看称一个喜剧角色,但在某些场景下,我们必须将他刻画成与之相反的人。”莎士比亚戏剧出身的布拉纳希望波洛不仅是个侦探,在某些时刻,他也是个拷问者,可以让电影带向更深刻、更彰显人的复杂性。


肯尼斯·布拉纳不仅是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导演,他也在电影中出演男主角侦探波洛


但在这一切呈现性格特质的设计之前,布拉纳最先解决的是波洛的胡子问题。1974年,《东方快车谋杀案》上映,当时已经84岁的克里斯蒂参加了首映礼,那部电影也是她唯一观看过的自己小说改编的作品。首映结束后,克里斯蒂对电影很满意,为数不多的抱怨就是波洛的胡子。她觉得,电影中波洛的胡子与自己小说中的设计相差甚远。

尽管克里斯蒂早已不在人世,再也不会抱怨波洛的胡子。出于对原作者的尊重,布拉纳依然想在这个小细节上让克里斯蒂满意。他和团队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公司的帮助下,收集了所有小说中关于波洛胡子的描写经过9个月的调研,终于制作出了电影中那副“全英格兰最考究的大胡子”。

文章作者

宋诗婷

发表文章218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839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小镇中国

自然、人性与新经济

771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