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6.4 舒曼 | 《为什么》(选自《幻想曲集》Op.12)

作者:段召旭

2019-04-18·阅读时长6分钟

10207人看过
古典音乐之旅的第六站抵达了舒曼的音乐驿站,主讲人段召旭将在舒曼的篇章中讲解《幻想曲集》(Op.12)的两首作品《冲动》《为什么》,以及访谈中所提到的作曲家约翰·菲尔德的《C大调夜曲(第14首)》。

6.4 舒曼 | 《为什么》(选自《幻想曲集》Op.12)

13.5MB
00:0014:45

曲目信息

曲目

《为什么》(选自《幻想曲集》Op.12)

(Fantasiestücke, Op.12 No. 3. Warum?)

作曲家

舒曼(Robert Schumann )

各位中读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段召旭,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舒曼的钢琴套曲《幻想曲集》里的作品。

上次我们已经感受了他的那首《冲动》(《飞翔》)。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这部套曲里同样非常著名的一首作品,是套曲的第三首叫作《为什么》。

上节课我和大家说过,前面一首曲子的标题在翻译上具有多解性。如果你查一下字典,之前的那个词(Aufschwung)没有“冲动”的意思,关于这个标题的翻译在大陆和台湾地区是不一样的。

▲罗伯特·舒曼肖像

图片源于Photos.com/Thinkstock

但是今天我们分享的作品为什么在翻译上没有任何的歧义和分歧?因为德语的Warum就是为什么的意思,没有其它意思。而且这个标题的单词后面还加了一个问号。这个作品你也能够听得出来,他就是在不断地在问为什么。所以这个标题没有任何歧义。

上次我也提过这套《幻想曲集》,创作的时间是1837年,正值舒曼和克拉拉为了婚姻而斗争的岁月。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是不是舒曼表达情感波动的作品是献给克拉拉的,因为舒曼的很多作品确实都是献给卡拉拉的。比如我去年在栏目里提到过,他的《童年情景》都是写给克拉拉的。

 

▲舒曼和克拉拉

J. Hofelich摄

图片源于The Bettmann Archive

但是这一套《幻想曲集》确实不是为克拉拉写的,而是写给他的一位好朋友,一个英国的女钢琴家,而且有文字为证。

舒曼曾经给她写信:“在你停留莱比锡的期间,给了我最美丽的回忆。不用过很久,你就会看到谱子上印着你的芳名的八首钢琴曲《幻想曲》。”这里舒曼指的就是这套《幻想曲集》。

舒曼说:“当你看到这一套钢琴曲的时候,你就会相信这是真的。”就是指这位女士给了舒曼最美好的回忆。然后舒曼说:“虽然我不曾征求你的同意,就将这首作品给你,但这些乐曲都是属于你的。”

而且舒曼在后来自己的日记里写下:“在7月初极为幸福的《幻想曲》作品。后来在1838年,舒曼又在日记里写下:“春天和夏天——罗贝娜· 赖德罗《幻想曲》。”罗贝娜· 赖德罗,就是这位英国女钢琴家的名字。

所以从这些文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舒曼和这位英国女钢琴家一定有着一段非常不寻常的友谊,或者说是一段感情,催生了这一部《幻想曲集》。因此我们也要知道,舒曼的这首曲子并不是写给克拉拉的。但不管是写给谁的,我们今天体会到音乐的美好就够了。

《幻想曲集》在当时和后来也受到了音乐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比如李斯特就很喜欢,还有后来的大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俄罗斯犹太裔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也很喜欢这套《幻想曲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为什么》。

这首音乐和标题一样,非常形象地展示一直在询问的情景。一直都是一个问号接着一个问号。我先给大家呈现一下它的主题旋律。(弹奏)这是第一句旋律。大家能感觉得出来吗?好像是一个问题,语调上扬,是一个疑问句。

在这首《为什么》里使用了非常多的复调手法,也就是这个疑问的语气在各个声部出现,它不只在高声部里承担旋律。所以也在语气、音色上为这个作品带来了非常有意思的各种变化。

 

▲舒曼年轻时的肖像

纽约《现代音乐与音乐家》,1918年

第二句仿佛是在回答高声部,这个句子是在中声部呈现的,但是在这个答句还没说完的时候,在高声部问句又来了(弹奏)。然后中声部(弹奏),高声部继续和中声部重叠进入(弹奏)。中声部(弹奏),我们会听到和开始一样的疑问句。虽然有答句,但是这个疑问始终没有结束,然后进入第二段。

第二段开始又是在中声部,依然是这样的问答语气,但是在调性上一直在变(弹奏)。这时在很低的低声部出现了问句(弹奏),然后是高声部(弹奏),低声部(弹奏),又是高声部(弹奏),然后中声部(弹奏)。然后高声部就跌入了下一个问句(弹奏),其实就是在一直重复。所以这几句算是《为什么》的中段。这个中段是以高声部连续不断的重复一个问句来结束的,我们再听一次他的重复(弹奏),是这样的。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是变化的再现,我们又听到开始的问句(弹奏),然后中声部有变化(弹奏)。高声部(弹奏)继续重复这个问题,中声部回答(弹奏),高声部还在重复问句(弹奏)。这次他把第一个音拉长了,所以说这首《为什么》第三段大家会听到,就是高声部一直在重复(弹奏)。重复了三遍,好像是一个无休止的问号,最后都变成省略号了。

第二和第三段有的乐谱写的是一个反复记号,有的乐谱是直接把第二和第三段又重印了一遍。所以这也表明,有一些版本认为这个反复是必须要反复的,不能省,所以把它重新印了一遍。我们也会听到钢琴家们的演奏,有的是在这儿,把第二、三段又重复了一遍,有的钢琴家就没有重复。总之这是一个非常短小的作品。但是构思极其精美。

刚才我给大家展示的是它的旋律部分,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感受到里面这些疑问的语气像说话一样。当然一首钢琴作品不可能这么简单,只有旋律,它一定还有伴奏部分。这首作品的伴奏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切分的节奏,大家听一下是这样(弹奏)。

所谓的切分是中间的音符长,两边的音符短,这样形成了一种强弱拍错位的感觉。所以大家可以听得出来,这是(弹奏)短长短、短长短这样的一个节奏,这就是切分。

其实在中国的很多民间音乐里,特别是少数民族歌舞音乐当中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节奏(弹奏),这就是切分音。在这里的切分并不是舞蹈性的,它实际需要推动音乐的发展,仿佛是在提问题时内心的动态。

我们合上伴奏,再听一下这首《为什么》。开始第一句(弹奏),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提出。然后是中声部的回答(弹奏),高声部(弹奏),中声部(弹奏),高声部(弹奏),又回到这个问题,这是第一段,大家会发现中声部和高声部的句子都是咬着进来了,这句没有结束,下一句又开始了。

 

▲舒曼的音乐教室

位于茨维考的舒曼博物馆

然后我们会听到和声陡然一变,调性变了,进入中段,由中声部开始唱(弹奏),然后低声部(弹奏),高声部,低声部(弹奏)高声部,重复这句(弹奏)。这时再现,中声部还在重复这个问题(弹奏),再重复(弹奏)。

合起来听会发现其实在高声部不断地发问的时候,特别在最后(弹奏),第一句是没有中声部的。到第二句,实际上中声部开始有答句,和上面的问句同时进行(弹奏),最后完全合在一起(弹奏)。这也是古典音乐所体现的多声部、多层次性,在这首钢琴小品中也展示得非常清楚。

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欣赏之后,会慢慢习惯这种音乐的呈现方式,大家也会有意识的去关注不同声部的旋律线条,我觉得这也是一首音乐高级的标志所在。它的丰富性,表达情感的细腻,其实正是通过这些手法展示出来的。

我们始终不要忘了,其实音乐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其实音乐家们探索的不是用音乐怎样去表现画面,怎样用音乐讲故事,而一直都在探索如何用音乐来表达情感。所以音乐的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用音乐表达情感的发展史。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首《为什么》。之前我也说过,如果说上一次我们讲的《冲动》(《飞翔》)表现的是舒曼佛罗列斯坦那种热情的性格。这首《为什么》非常鲜明地展示了就是舒曼创作当中他假想出来的另一个性格的人物埃塞比乌斯,沉静、思索、理性、温柔的一种性格。这两首作品一起来欣赏,能够对舒曼的两种创作风貌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把《幻想曲集》的八首都听一听,其实都是很好听的曲子。今天我就为大家分享到这。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推荐演奏家


 ▲约尔格·德慕斯(Jorg demus)

奥地利钢琴家

摄者未知


约尔格·德慕斯,奥地利钢琴家。乐派作品为主,尤其以演奏舒曼作品见长。演奏技巧精湛纯熟,风格质朴抒情。1956年,约尔格·德慕斯赢得了当年意大利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在大西洋两岸的职业演奏生涯。德慕斯也是一位作曲家,主要为钢琴、室内乐和歌曲作曲,创作风格通常比较保守。1979年,他获得了莫扎特音乐奖章。

(注:本讲随堂曲目会在专栏用户群内同步分享,加群方式请查看专栏介绍中的订阅须知。) 


◎本节所涉名词注解:

1. 切分:切分音,指的是改变乐曲中强拍上出现重音的规律,使弱拍或强拍弱部分的音,因时值延长而成为重音,这重音称为切分音。其演奏方法是从弱拍开始,并延续至下一强拍。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段召旭

发表文章619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7564人

钢琴演奏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段召旭·古典音乐说明书(第二季)

解析20位音乐巨匠的超凡之作

951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