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文瑄
2019-04-23·阅读时长2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国群星闪耀时》,我是赵文瑄。这一集,我们将走近著名学者、思想家胡适。
民国,是一个文人大师辈出的时代。蔡元培、鲁迅、胡适、张伯驹……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像一颗颗繁星,照亮了整个近现代史的天空。对于民国的先生们,我也总是心怀敬仰。他们潜心治学的态度,乱世战火之中的孤勇,以及思想灵光的闪现,依然照耀着我们这个时代。
我们这次要说的民国人物——胡适也是如此。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为人所熟知,他把“自由主义”从书本搬到了现实中,形成了一场持久的社会运动。他帮助中国刚刚形成的知识分子们树立了新的自由主义传统。而在同一代知识分子中,胡适却似乎一直是最受争议的。他的一生都包夹在无尽论战、攻击与争议之中。
1917年,胡适以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撼动了整个文化圈。这一年,作为刚刚入职的北大教授,意气风发的胡适,还不到26岁。在短短两年内,面对国内中学、西学混乱破碎的局面,他破旧立新。这个二十来岁的后生,重讲了中国哲学史,开创了白话文先河。然而,在大步向前的同时,他却始终不忘谨慎客观。在对五四运动的态度上,胡适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学生关心社会是好,但不要受骗,更不可空谈主义,最不可取的就是丢弃学业。
1946年10月10日,在北大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胡适第一次做校长讲话,他踌躇满志地讲道“我只作一点小小的梦想,作一个像样的学校”。然而,内战造成的生计艰难,政治两极化导致的学潮现象,让他仿佛坐在一个火山口上,殚精竭虑,身心俱疲。就职不到一年,胡适已难掩失望之情。最后,他抱憾离去。从希望到失望,这不仅是一个改革者的自身命运和思想历程的跌宕起伏,更映射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胡适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得到他所说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他一生都在追求。几十年来的持之以恒,胡适这个名字得以成为一个文化象征——代表着科学、民主、思想自由、言论独立、怀疑精神与实事求是、为真理而真理、社会改良与文化改造、健全的个人主义等等价值。
因此,对于胡适,对于他复杂的面向,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解读,一个更加平衡和多维的叙事。
2012年5月,《三联生活周刊》推出了一期名为《一种思想和错位的时代:胡适与自由主义》的人物封面报道,回顾了胡适对于教师,学者,舆论家这三维角色的塑造,探索了他人生中的三个阶段:在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如何作为破壁者,掀起中国的“文艺复兴”;在愈发谨慎的中年时期,如何作为批评者,加入如火如荼的社会论战;在个人和国家的转折点上,如何作为一个求索者,在两条道路中进行取舍。
在接下来的故事里,请大家和我一道,走近胡适三个阶段的人生和他复杂的精神世界。
发表文章3篇 获得33个推荐 粉丝172人
著名演员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