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艺苗
2017-11-20·阅读时长3分钟
大家好,我是田艺苗,感谢大家收听《流影留声——田艺苗讲经典电影音乐》。
很多朋友都跟我说,他/她是在电影里第一次听到让他泪崩的一首乐曲,后来这首乐曲成为他/她的人生主题曲。电影音乐可以说是我们年代流传最广的一种音乐,电影作曲家也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我甚至觉得,我们年代流传最广的古典音乐就是电影音乐。也就是说,当代古典音乐的主角其实是电影音乐,像约翰·威廉姆斯、莫利康尼、汉斯·季默和久石让这些电影作曲家,事实上都属于广义的古典音乐范畴。
▲《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1996)
好的电影音乐不再只是配乐,音乐已经成为电影的一种语言。懂音乐的导演会留出空间给音乐,它让剧中的曲折情感在一瞬间获得了升华,我们也在电影中听见了音乐超越自身的热情与自由。有些电影和音乐互相成就,像《辛德勒的名单》、《走出非洲》、《英国病人》、《与狼共舞》,还有一些电影已经被人遗忘,音乐却还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流传,像《爱情故事》、《时光倒流七十年》、《叶塞尼亚》……可以说,他们都是被音乐拯救的电影。由此可见,音乐之于电影是多么的重要。
我觉得作曲家为电影配乐其实是有些冒险的,因为配乐有可能会被导演随意地切割,而电影本身若不出色的话,配乐往往会跟着倒霉。尽管如此,在20世纪的电影史上,还是出现了导演与配乐家组成的黄金搭档,比如斯皮尔伯格与约翰·威廉姆斯,吕克·贝松与艾瑞克·塞拉,北野武与久石让,陈凯歌、张艺谋与赵季平等等。他们演绎了导演与音乐家的互相敬仰与互相尊重,电影和音乐同时于是都展开了奇妙的旅程。
▲《当久石让遇到北野武》专辑封面
音乐家对电影的贡献源远流长。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学院学习的青年时代,曾经在电影院打工,他为无声电影即兴弹奏钢琴作为配乐。20世纪的著名作曲家几乎都写过电影配乐,比如像利盖蒂,武满彻,约翰·科里利亚诺等等。我想如果莫扎特和柴科夫斯基活在当代,应该也会是著名的电影音乐家。
一部电影中,常常会出现不同类型的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乐、舞曲、New Age、儿童音乐等各种风格,当代最时髦的跨界音乐在电影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在《007》系列电影中,如果响起了一段拉丁音乐,镜头就会随着007切换到南美洲;在我们国家的电影里,如果传来一段邓丽君的歌曲,我们就知道,故事进行到了改革开放。在电影中,音乐常常用来暗示地域和年代。
有的时候,一部电影中音乐风格的切换是在故事情节中完成的。像王家卫模仿歌剧的“主导动机”,给他的每个角色一段固定的配乐。一首神秘园的《夜曲》在开往2046的列车上响起,镜头对着落魄而英俊的木村拓哉;王菲在卡拉斯的咏叹调中恣意舞蹈;章子怡在《西波涅》的浓烈节奏中摇曳生姿、万种风情;而张曼玉一次次地换上美丽的旗袍,拎着老式保暖瓶出门去买云吞面,大提琴的华尔兹舞曲伴随着她的优雅背影与细细思虑。电影美得像MV,有言语说不尽的颓废。
▲《2046》(2004)
有些电影配乐搬用现成的古典音乐,比如说在音乐家的传记片——《莫扎特传》、《马勒传》、还有贝多芬的《不朽的情侣》里,运用了作曲家们的代表作。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音乐,在具体的场景中生出了另一种动人的意义。我们发现,在传记片里面,莫扎特的音乐在当时竟然显得非常先锋而粗鲁,贝多芬在丧失了听觉之后,一边俯身把耳朵贴在琴键上,一边弹奏着《月光曲》,这首乐曲才有了那样深不可测的绝美曲调。
还有,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常常出现在恐怖片中,像巴托克的代表作——《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作的音乐》出现在《闪灵》里,乔治·克拉姆的《黑天使》还有亨策音乐片段出现在《大法师》中,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不同音乐风格的拼贴也便顺其自然地出现在了电影中。这样的电影对配乐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必须是一个精通各类音乐风格,并且都有较高造诣的大师。
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听,流影留声——经典的电影音乐作品。
发表文章30篇 获得75个推荐 粉丝1247人
音乐作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