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軍鋒
2019-06-09·阅读时长7分钟
大家好,从本次课程开始,我们一起来读第一本书,也就是希罗多德的《历史》。
希罗多德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他以毕生的努力写成了不朽巨著《历史》,奠定了西方两千多年的史学基础。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
希罗多德的《历史》从公元前11世纪的特洛伊战争写起,到公元前5世纪结束,涵盖了600多年的历史。这部著作为世人所熟知,主要是因为它记录了西方古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希波战争。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欧亚两洲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告终。大家所熟悉的斯巴达三百勇士、马拉松战役等故事都是在这场战争中发生的。
▲马拉松战役中,信使费里皮德斯跑回雅典报捷,因疲劳过度倒地而亡,这成为马拉松长跑的起源
关于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前484-前424/415?)本人的履历,我们目前缺乏比较系统、可靠的记述。依据《历史》这本书中提供的某些零碎的信息,以及其他一些间接资料,研究者推测希罗多德大致生活在公元前484年至公元前424年左右。也就是说,希罗多德出生于希腊抵抗波斯战争临近尾声的时候,去世于斯巴达与雅典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
从《历史》一书的现实关怀看,希罗多德生前想必目睹了雅典与斯巴达之间已经爆发的战争,有研究者甚至推测,希罗多德可能活到雅典远征西西里那年,也就是公元前415年。这个推测的依据是希罗多德在书中对波斯王薛西斯远征希腊的描绘,在其中似乎能看到雅典远征西西里的影子。
希罗多德生于雅典帝国治下的伊奥尼亚地区的哈利卡纳苏斯(Halicarnassus)城,这个城邦位于今天土耳其的博德鲁姆(Bodrum)。这个地区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居民在种族上属于伊奥尼亚人,在地缘政治上处于波斯与希腊对峙的中间地带。它最初隶属于吕底亚帝国,后来成为波斯帝国的总督辖区,希波战争之后又沦为雅典帝国的势力范围。希罗多德《历史》中记述希腊与波斯之间的战争,二者的争端正是源自伊奥尼亚人企图叛离波斯统治,雅典介入,进而引起波斯的仇恨,这成为波斯王大流士(前521-前485)远征希腊的直接理由。因此,伊奥尼亚地区干戈扰攘,城邦内讧不断。
▲希波战争时各方的势力范围
希罗多德出身哈利卡纳苏斯名门。希罗多德早年,哈利卡纳苏斯正值僭主统治。僭主统治,就是用武力夺取政权而建立的个人独裁统治。据记载,希罗多德曾经参与哈利卡纳苏斯推翻僭主的政变,政变失败后,希罗多德辗转移居到雅典。
公元前443年左右,希罗多德受雅典首席将军、“第一公民”伯里克利(约前495-前429)委托,代表雅典前往南意大利殖民,参与图里(Thurium)城的创建。据说当时接受委托的殖民官员团队成员还包括:占卜师兰蓬(Lampon)、负责为该城拟定宪法的智者派大师级人物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负责城市规划的来自米利都的希普达摩(Hippodamus)等等。因此,希罗多德有时自称“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有时则以“图里人希罗多德”自称。
公元前432年,也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夕,希罗多德据称还回到过雅典。这一点可以从《历史》一书强烈的“当代感”得到某种程度的印证。表面上,希罗多德在讲述波斯帝国兴衰的传奇,背后他真正关心的是自己身处的雅典帝国。
据记载,希罗多德本人就曾经在诸如奥林匹亚赛会(现代奥运会的源头)这样的公开场合讲述《历史》中的传奇故事,听众中间据说就有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修昔底德(Thucydides)。据说修昔底德和许多雅典青年都听得如痴如醉,帝国的兴衰浮沉令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受感动。希罗多德的故事吸引了许多人,他也因此而声名雀起,深受时人爱戴,雅典人为此奖励他一笔丰厚的年金,那是在公元前445/444年。
▲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
希罗多德行走天下,足迹遍及当时希腊人所知的“世界各地”:南至上埃及,东至腓尼基、叙利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北至色雷斯、马其顿、黑海周边,西至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旅行期间,希罗多德似乎还捎带做些买卖,贴补旅途盘缠。从《历史》一书中有关这些地区民情风俗、政教体制的生动描述不难看出,许多内容都是希罗多德自己考察走访所获得的一手材料。
接下来我们看《历史》一书的文体和叙事特点。首先,对于我们现代读者来说,读希罗多德,要主动适应《历史》这本书的文体。在古希腊文学传统中,《荷马史诗》是颂唱艺术的典范,形式上采用标准的六音步格律,这是古典时期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诗歌格律。而希罗多德开创了一种新的散文叙事体,它的传播方式依然沿用口述传统,主要通过作者本人在公开场合向听众口头讲述。
口述的突出特征在于:讲述者经常需要暂时放下原来的话头,转而追溯叙事中提到的某个人物、事件或民族风俗的来龙去脉。所以,在讲述过程中,希罗多德经常调转话头,追溯某个事件的前因后果,然后再返回接续当初的话题。这就使《历史》一书的叙事结构很像中国民间传统的智力玩具“九连环”,经常是故事里套故事,故事之间环环相扣,线索错综交叠。这也给现代读者的阅读带来非常大的麻烦。
同时,希罗多德大跨度的历史叙事没有明确的编年顺序,而是沿着叙事本身逐步展开的“故事流”(logos)层层推进。这就需要读者具备足够的耐心,摆脱既有的阅读习惯的束缚。而读者一旦适应希罗多德这种“故事流”讲述方式,敞开心扉,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便会产生强烈的戏剧场景式的代入感。
其次,我要提醒大家,希罗多德的《历史》绝不是一部随意的传奇故事汇编,而是有着完整叙事结构、严整主题线索以及深刻政治和道德教诲的鸿篇巨制。《历史》一书以波斯帝国崛起过程中的前四代君王居鲁士(前550-前530在位)、冈比西斯(前530-前522在位)、大流士(前521-前485在位)、薛西斯(前484-前465在位)为主轴。它的叙事框架围绕着一个政治轴心展开:波斯帝国崛起,继而远征希腊,最终一败涂地。
▲波斯王大流士一世
如果我们将《历史》视为一部史诗题材的悲剧作品,它的“舞台布景”就是东地中海世界各个帝国势力的此消彼长:吕底亚、米底、斯基泰亚、巴比伦、埃及、波斯,以及在波斯远征希腊失败后崛起的雅典帝国。尽管关于雅典帝国的崛起,希罗多德的文本中并没有直接论及,这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主题。但细心的读者不难感受到,希罗多德笔下的波斯帝国折射的正是当时的雅典帝国。从希罗多德关于波斯帝国兴衰的恢弘叙事中,我们丝毫感受不到袖手旁观者的幸灾乐祸,希腊作为胜利者的志得意满。相反,希罗多德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悯,对人世命运起落、帝国兴衰继替的无限伤感。而希罗多德的故事主线和叙事顺序,正是跟随波斯帝国开疆拓土的步伐展开的。
《历史》这本书本来没有标题,到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时代,希腊化时代的亚历山大里亚学者索性将全书第一段里面的关键词“historie”作为标题。“historie”这个词的核心意思是“调查研究”,就是由科学观察和调查研究而获得知识,进而有选择性地叙述。它的词根有“看”或通过看而达到“知”的意思,代表着一种新的实证主义精神。可见,它与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history”(历史)既有联系,但区别也非常明显。
希腊化时代的编辑家还将全书分编九卷,对应九位缪斯女神,各卷分别冠以女神的名字,后世因此将《历史》称为“缪斯书”。某些中译本还加了“希腊波斯战争史”这样的副标题,出发点当然是为了突出《历史》的“主题”,但这样做往往弄巧成拙,而且会对读者产生误导。实际上,整部《历史》直接涉及希腊与波斯战争本身的只有不到2/5的篇幅。显而易见,希罗多德的主旨并不在于希波战争本身,而是有着更为广泛和深沉的关怀。
▲希罗多德与《历史》纸莎草残片
《历史》这部作品的轴心时间跨度,从公元前547年吕底亚遭遇灭国开始,终结于公元前478年薛西斯远征希腊铩羽而归,前后持续七十年时间,而这也是后来雅典帝国处于权势顶峰时所延续的时间周期。既然希罗多德叙事的主轴是波斯帝国兴衰,而且他是在雅典帝国如日中天的时代讲述波斯帝国传奇,其中的现实寓意真可谓不言自明。
《历史》全书分九卷,第一卷主题是吕底亚帝国的覆灭,波斯帝国在居鲁士大帝的带领下崛起,征服小亚细亚,直到居鲁士阵亡,叙述时间到公元前530年;第二卷集中讨论埃及的地理、文化风俗和历史,埃及正是居鲁士的继任者冈比西斯远征的下一站;第三卷自冈比西斯远征埃及开始,至公元前522年冈比西斯去世,波斯国内围绕大位继承发生了政治动荡,大流士胜出;第四卷,大流士攻打北方的斯基泰人诸部落以及北非的利比亚人诸部落;第五卷,波斯征服北爱琴海的色雷斯诸部落以及南巴尔干地区,爱琴海东岸伊奥尼亚地区的希腊城邦叛离波斯统治,史称“伊奥尼亚起义”,起义遭到镇压,雅典参与了这次起义,令波斯王大流士怀恨在心,远征希腊的计划开始提上政治议程;第六卷,大流士远征希腊,马拉松战役遭遇败绩,时间是公元前490年;最后三卷进入全书的高潮,即薛西斯大举入侵希腊,时间是公元前480至公元前479年,最终波斯远征军兵败如山倒,铩羽而归。
好,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希罗多德本人和《历史》这本书的文本特点,下节课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历史》采用的叙事方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里是西方政治文明之旅第1站
欢迎分享课程海报到朋友圈
与更多人分享你的收获与体悟
发表文章105篇 获得189个推荐 粉丝2702人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