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2 总序 | 我们如何读词?

作者:刘少雄

2019-06-21·阅读时长7分钟

23777人看过
词和诗歌的语言和情调是不同的,但都潜藏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某种特殊的情感基因。因而要找到并感受这种情感基因,就要认识词的三个情感表达的特色,也就是词的向人倾诉的话语方式、当下展现的临场感,以及词的往前推进的运作模式。

02 总序 | 我们如何读词?

16.6MB
00:0014:28

大家好,我是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刘少雄,欢迎进入《唐宋词的情感世界》。

上一讲,我们谈了词的文体特点,它含蓄委婉,拥有文辞美,有音乐性,以及以时空对照人事的这种特殊抒情性。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如何来读一阕词,怎样进入词的这种美感世界和情感世界

如何进入一首词的情感世界?

首先要说,词和诗歌的语言是不一样的。

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雄浑,语意奔放,这是诗的语言。而范仲淹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含烟翠。”同样写秋天的落叶和江水,意境绮靡,语调委婉,这是词的语言。看这些诗词的用字造句,稍稍读一遍,就能够体会它们声音的差异,情调的不同。

虽然,词与诗歌的情调不同,但它们都潜藏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某种特殊的情感基因。

诗在古老的年代,是与歌乐舞一体的,而且不是单纯给人阅读聆听的文本和歌曲,它需要人们参与投入,透过发声跟着节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人同感共乐的一种活动。换言之它充满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让人们精神得以提振,并且反应出来的情绪观察到个人和社会间和谐与否的情形。而且在与人一起互动中,有着群体的感觉,也会借此来发泄个人的情绪。那就是孔子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了。不要忘记,这个作用是用整个身心去感知,会为生命带来一种启发、洞察、共感、宣泄的反应,这对我们调理情绪,促进情谊,提升生命境界,应该会有帮助。这是传统诗教的理想。

诗能够这样,而词也应该要做到这样。词如果不想把它视作书本知识,就应该赋予它生命力,真正去感受它,用情感来体会,必定能够唤起精神,达到“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的效果。

确实,唐宋词是千百年前的作品,靠着一套文字符号,一种文体形式流传了下来,即使是经历过朝代的改变,由元朝、明朝到清朝,都有着不少读者。更何况南北各省各县大家说着不同的话,既有古今之变,文体有简繁之别,而我们依旧读着、听着,我想能够超越这些时空限制,外在的形体变化,而依然令我们喜欢,引起共鸣的,应该是文辞中潜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某种特殊的情感基因。

那么,我们怎样找到潜藏在词里面的情感基因,怎么进入词的世界呢?那就要从词的情感表达特色谈起。词的情感表达方式有三个方面。

首先,要知道词有着一种如当面向人诉说的特色。歌唱的临场感本身就包含着主唱者和听众主客观的互动关系。

像周邦彦的《少年游》下篇,他这样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里模拟女子的口吻,向人娇嗔地探问,希望对方留下来,因为太晚了,天气又不好,路上行人也少,你能去哪里住宿呢?不如不要走吧。如果在欢宴场合演唱,这些话一说出来,必定能让王孙公子醉倒不已,产生很好的互动效果。


▲南唐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其次,是词的当下展现的临场感。词中叙述的情景,无论是回忆过去,或者想象未来,往往都在当下呈现,仿佛一切如在幕前,就好象电影所展现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观赏时,当下同时看见过去、现在、未来的画面穿插出现。如李后主《忆江南》这样写: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其中用“正”这个字,就是指正在发生着的事。当年种种在梦中重现,而在填词当下,一切都呼唤到眼前来,让人感觉仿佛现在就身处在当时的情境之中,一切都好像没有变化一样。

第三,还需要注意的是,词的往前推进的运作模式。音乐是一种运动的形式,它有方向性、时间性和空间性,音乐本身运用节奏、旋律向前推进,层次发展,表现一种连续进行、整体一致,而且又充满动力的形式。前面说过,词有音乐性,有一套有别于诗文的叙述模式。与音乐往前行进的方式一样,词的构编也采取有层次的推进步骤,前句与后句相接,韵与韵之间脉络相连,情节安排往往是由远而近,由景及情,由外而内的方式,很少突兀的转折。

而词的篇章结构特别重在最后一句。一阕词的境界高低就要看它的收篇,这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那些乐章终止的地方要重点处理,受到余音荡漾的效果。比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清照的“知否,知否,依是绿肥红瘦。”这些都是令人激赏的佳句,都安放在词的最后,就是这个道理。

了解这三点,一,词的向人倾诉的话语方式;二,词的当下展现的临场感;还有第三,词的往前推进的运作模式,我们就应该知道,面对词这样的文体,不能单纯只凭文字去理解它,还是需要主动的参与,运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用身体和心灵去感受、去体会,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讲到这里,如何读一阕词,也就非常清楚了。

我们如何读一阕词?

第一回到感官世界中国的文字兼具形、音、意的特色,中国的诗词自然也融合了声色之美、言外之意。过去的教学,特别重视内容意境的诠释,很少教我们如何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诗词的情境,享受感官世界之美。通常,分析语法修辞,得到的是客观的知识,无法让我们感动,激起主动参与的热忱,真切体会诗词的词情跟美感。诗词诠释是以情感换取情感的过程,也是一种观察、发现,而创造意义的活动。我们阅读诗词不是被动去接受,而是透过文本的内容,凭借个人的生活体验,互为主动去组织各种感官意象,拓展一个新的世界,创造新的意义来。词人既是透过文辞语音向我们倾诉,我们也要学着吟诵词句,随着语音的起伏、跌荡,感受作者的情绪,同时扮演聆听者的角色,体会他的心声。

第二是心莅其境就是用心去体验他的情我们可以学会运用想象,由情入境现在流行歌曲配合着MV影像,让我们容易进入歌词的意境,以前没有这些设备,因此作者要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词中就需要具体写出看见的景物,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而且交代情节,配合动作,构成可观、可感的世界

听众读者在聆赏阅读时候,可以随着乐音、文辞,在脑海中转化并创作出如在幕前的景象,走进作者所在的时空仿佛从镜头一幕一幕的推进中,看到实际的情境身临词人所见所感因此过去的歌词着重写景叙事不是没有道理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说词中的景物都是寓有情意的换言之,在文学没有完全客观的事物,文学所呈现的景物都有主观的色彩,所以欣赏诗词不是去理解的意义而已,而是更应该透过所写的景物,去感受的情,享受的美。

以前面引用过范仲淹的《苏幕遮》这个词为例,我再说说。

我们先听上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这是在写景。当然,这景中也是有情的,充满着时间消逝的感伤。空间由蓝天白云的飘逝,写到黄叶堕落大地,一片箫瑟的秋色,连接到江面,绿波上弥漫着冷冷的烟蓝。词中景物书写常常就是这样的,逐渐推进、加强、加深,着色,渲染,相当有层次。

就在这里类比游子眼中所见的景象,由近而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就引申的画面之外,说无情芳草,跟在落日山头之外,一直绵延生长,比喻思乡的愁绪无穷无尽。那芳草遥接天涯,连接远方的故乡,令寂寞望乡的游子难以为怀。通常所谓以景喻情,关键就在这景色中意识到时间的变化。当一切都在变化中,人们就会更想留住那不变的情。

所以这首词的下篇就从情感方面来书写了: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就是写情了。“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游子思乡既久了,早已因归期难定而黯然神伤,无可奈何的是,自己的愁思依然追缠不已,挥斩不断。所以他说“除非每晚都能做归家的好梦,让人酣然入睡。否则别无慰藉,终夜难眠。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在明月高照下独倚楼头,否则愁怀醉饮,恐怕会引来无限相思泪痕。而事实上词人应该是明知故犯了,毕竟压抑不住对故乡的思念,因此望月兴怀,更添加愁绪,借酒浇愁愁更愁,终至于泪流不止啊。

这首词所写之景,所述之情,娓娓道来,历历在目,都是一般人所能感受到的情境,所以容易引起共鸣。

好啦,我们小结一下。我们知道词和诗歌的语言和情调是不同的,但都潜藏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某种特殊的情感基因。因而要找到并感受这种情感基因,就要认识词的三个情感表达的特色,也就是词的向人倾诉的话语方式、当下展现的临场感,以及词的往前推进的运作模式。之后,回到感官世界,并心莅其境去阅读、欣赏、体悟一阕词。这是我在正式讲解唐宋名家词的时候所依循的方法。

下一期,我们要进入唐代,感受唐代文人词所展现的几种样态。

我是刘少雄,我们下次再会。

欢迎保存本节记忆卡片

分享给你想分享的那个人

如果您听完本节内容,有自己的收获和感动

欢迎保存课程海报并分享到朋友圈

让更多人来一起感受唐宋词的情感世界

👇

文章作者

刘少雄

发表文章61篇 获得78个推荐 粉丝1238人

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刘少雄·唐宋词的情感世界

115阕词重回古人的词情画卷

487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6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