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发刊词 | 探索面孔,是理解中国史的一条路径

作者:杨早

2019-06-30·阅读时长3分钟

13978人看过

发刊词 | 探索面孔,是理解中国史的一条路径

7.71MB
00:0008:25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杨早。欢迎收听“杨早·简说中国人”。

在上一门课“杨早·简说中国史”里,我向你们介绍了中国怎么样从“中原时代”经历了“东亚时代”“亚洲时代”一直走向“世界时代”的过程。这是中国从地理与文化上,怎样慢慢形成的一部历史。

这一门课,我想跟您一起,看看怎么样通过“三十张面孔,读懂中国人”,我把这个主题简称为“面孔中国”。

怎样从面孔中去读懂中国呢?您看,我们现在总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但是“中国人”是怎么一步步变化今天这样的,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所以我想通过观察30张中国面孔的历史形象,来描绘出中国人的典型气质。

关于这门课程,我们要来回答三个问题。(01分23秒)

第一是:为什么要讲人物?

第二是:怎么选这些人物?

第三是:讲人物,什么最重要?是真实的人物,还是人物的传说更重要?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人物来理解中国历史呢?

因为国家再大,历史再长,它还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物构成的。当然我们不可能去了解漫长历史中每一个人物,但是其中一些典型的人物,就构成了我们对中国人的认知。

比如你有没有看过纽约时代广场上播放的中国形象宣传片?那里面主要就是一个一个的中国面孔,像章子怡,姚明,等等,这些人物形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同样,我们选择一些古代的人物,把他们的形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们眼中历史上的中国形象。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上播放的中国形象宣传片,多以人物面孔为主要展示方式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这些人来代表中国呢?

我先打个比方,每个民族都存在着自己的民族记忆。咱们可以把中国的民族记忆,假想成一个蜡像馆。如果你去这座蜡像馆参观,你会看到哪些人被做成了蜡像呢?

首先当然都是名人,大部分的普通人都没有机会被做成蜡像。

然而,即使在这些有幸被做成蜡像的人里面,他们的待遇也各不相同。有的蜡像会大一些,有的会小一些,有些蜡像会放在显要的位置,有些就只能放在角落里。

最重要的是,有些蜡像会改动一些缺点,显得比真人漂亮,而有些蜡像会刻意突出缺点,比真人要丑。

更重要的是,每个蜡像还会有个说明牌,这张说明牌会引导你对这个人物的认知。比如说你看到一位霸气十足的帝王,如果说明牌上写的是“秦始皇,中国第一位皇帝,他修筑了长城,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你想到的可能就是“哇,千古一帝”,从此,他就成了伟大君主的代表。

但是如果说明牌上写的是“这是一位典型的暴君,他压榨百姓,焚书坑儒,严刑峻法,好大喜功”,那么这个形象就会跟暴君符号合二为一。以后当别人提到暴君的时候,你就会想到秦始皇。你看,上面所有这些元素,有无,大小,美丑,中心或边缘,再加上说明牌,就构成了咱们的民族记忆。

这座民族记忆蜡像馆,可不是哪个老板或者哪个单位来设立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认识,经过过滤和固化,通过传说,写史,再改写历史,最后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第三个问题是,到底我们是要探寻真实,还是要去了解传说?

很多人会觉得说真实很重要,但是首先,绝对的真实有可能获得吗?我们知道,历史是对史料的解释,史料有真假,历史可没有真实可言。

再者,一个真实的人物,跟我们现在关系大吗?不大。跟我们关系密切,恰恰是他在历史上的传说,被历史塑造的形象,用现在的话说,他的人设,他代表哪一种符号,才是我们现在认知“中国人”的重要资源。

这就好像一块大理石,被艺术家做成了一座塑像,像罗丹的作品《思想者》。那你说,对于艺术史来说,是做雕像的大理石重要,还是雕像更重要?肯定是雕像重要,对不对?所以我们这个系列讲的是历史这位工匠,为我们雕刻出的一张张面孔。

▲《思想者》罗丹雕像,巴黎博物馆藏

我们通过这些面孔来认识何谓“中国人”,来认知一个民族的典型气质,包括了中国人尊重什么样的人,鄙视什么样的人,羡慕什么样的人,包容什么样的人。今天我们说的好人和坏人,跟古人心目中的好人与坏人相比,肯定是有所不同,但有意思的问题,这种不同又是怎么产生的?这种判断标准的转换里,就埋藏着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所以,探索面孔,也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一条路径。

在接下来的这三十讲当中,我们就一起来探寻,从“万世师表”孔子开始,一直到近代的“窃国大盗”袁世凯,我们来看看:通过人物,我们能够看到一部怎样的、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历史爱好者

一起探索面孔中国

文章作者

杨早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91个推荐 粉丝3377人

文史学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文史学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文史学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文史学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文史学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杨早·简说中国人

全家一起听的历史课

417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