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寻寻觅觅的菊花炉肉热锅

作者:丘濂

2019-07-04·阅读时长4分钟

813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67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聚德楼出品的菊花炉肉热锅

主笔/丘濂 实习记者/贾雨心

摄影/黄宇

如今说北京火锅,几乎就是涮羊肉的代名词。然而,北京的火锅还应该有另外一种形式——热锅。与生肉不离筷的涮锅相比,热锅的食材以全熟和半熟为主。在食用前,先将荤素食材切片在锅中码好,浇以高汤,用炭火煨制,可随煮随吃。热锅在北京已经不常见了,于是说火锅便只能让人单一地联想到涮羊肉了

从文化内涵来看,热锅非常贴合求“和”的中国饮食精神。中国传统饮食讲究调和鼎鼐, 即在锅内调和饮食。“热锅”的起源虽无明确定论,但大江南北的考古发现中,若隐若现地闪动着热锅的痕迹。江西曾经出土过一只商代的青铜温鼎,上层为容器,夹层中放着炭火,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战国时的“温炉”,汉代的“分格鼎”,都已具备了后来热锅的特征。

热锅在北京开始风靡,一般认为是在清军入关后。在满族发源的白山黑水间,为了保持食材的温度,吃热锅颇为盛行。正宗的老满族热锅是朴实的酸菜白肉火锅,大铁锅里装满水,煮上白肉、血肠、炸粉丝和经霜的大白菜。这种做法脱胎于满族传统的祭祀活动,入关后逐渐汉化和精致化。清朝中后期,热锅的花样品种繁多,常见的如什锦热锅、燕窝热锅、山鸡热锅……山间野味融入了紫蟹银蚶、白鱼冷蟾,极尽奢华;器皿也愈加繁复精致,就连热锅本身也成了收藏品。

翻开清宫《膳底档》,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对热锅钟爱有加,热锅常常作为御膳中的主菜。《宫女谈往录》载:“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早膳,第一个菜便是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当天晚膳的第一个菜,是燕窝鸭子热锅。正月十七日早膳,第一个菜燕窝肥鸡鱼脍,晚膳第一个菜是野鸡热锅。正月十八日早膳,第一个菜是炒鸡大炒肉炖酸菜热锅,晚膳第一个菜是莲子八宝鸭子热锅。”

晚清时期,慈禧在京城带起了一股菊花锅的风潮。御前女官裕德龄回忆,慈禧太后嗜菊如命,在御花园内种植了许多菊花。宫里入膳的菊花为一种名唤“雪球”的白菊花,每次只采一两朵,专供老佛爷享用。

文章作者

丘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1476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夏日火锅

云南、北京、重庆、上海、广东

745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