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答疑2 | 希腊战胜波斯,与二者的政治体制有关吗?

作者:任軍鋒

2019-08-24·阅读时长6分钟

23781人看过
本节课,任军锋老师将继续选取部分听众的问题进行答疑。他将回答:希波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何缺乏政治团结的希腊能战胜攻无不克的波斯?城邦秩序不如帝国秩序吗?为何说斯巴达的胜利是整个希腊文明的不幸?斯巴达为何没有首先迈向帝国制度?

答疑2 | 希腊战胜波斯,与二者的政治体制有关吗?

12.5MB
00:0013:40

1. 为何缺乏政治团结的希腊,能战胜攻无不克的波斯?这与两者的政治体制有关吗?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希波战争,希腊人奇迹般地战胜波斯。在战争中,雅典人作出了巨大贡献:萨拉米斯海战,还有490年的马拉松战役主要是他们打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战后雅典人的自信——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整个舆论,官方教科书里会讲他们战胜的故事,当然会讲波斯的失败,波斯人的奢靡,波斯人的败坏等等。但更重要的会讲,波斯是专制体制,是一个独裁、僭主体制,而我们雅典之所以能战胜波斯,是因为从克利斯提尼时代,到地米斯托克利时代,推行了民主体制。最后雅典教科书会把这场战争解释成为,民主体制针对专制体制的胜利。但是我们仔细看,希罗多德的文本呈现的恰恰是希腊能够战胜波斯,不是纯粹能够事后用政治体制解释的。当然民主体制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不能说仅仅是因为民主体制。

希罗多德《历史》呈现的雅典的战胜,包括马拉松战役,尤其是萨拉米斯海战,地米斯托克利的反间计、薛西斯的一时犯浑、贸然出击等等,看来都是非常偶然的、侥幸的因素,对战争做出了决定性的扭转。所以《历史》里的潜台词是什么?就是希腊战胜波斯带有很强的侥幸的成分。当然可以说任何的战争,成功者都有侥幸的成分,但是一旦胜利过后,胜利者、侥幸成功者的解释往往认为他的成功完全出自于他的努力,至他的缺点也会成为优点。当事者观察历史,与事后人对历史的解释之间会形成一个反差,甚至产生截然相反的、对历史重新的解释,符合当下的这种状态的解释。

希波战争之后,伯里克利国葬演说里雅典人的“三个自信”里,很重要的就是雅典的制度自信,即民主制度,说民主制度就像一朵花一样,都是优点。但其实希波战争之后,雅典人一股脑的、盲目的制度自信,恰恰遮蔽了民主制本身的弊病。而这种弊病,我们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会感觉得到: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制是非常脆弱的,它表面非常辉煌,雅典非常强大,但是内里非常脆弱。它的脆弱性体现在,“第一公民”伯里克利与雅典公民大会、雅典民主之间的脆弱的平衡。也就是说在民主时代,由于雅典人的制度自信遮蔽了民主制度本身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在伯里克利去世之后完全呈现出来,整个雅典政坛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2. 希波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希波战争的根本原因,其实希罗多德没有明确讲。修昔底德文本里讲到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是因为雅典的崛起引起斯巴达的恐惧,也就是我们后来讲的“修昔底德陷阱”,其实希波战争也有带有很强的“修昔底德陷阱”的成分。

希罗多德一开篇讲到吕底亚帝国攻打波斯帝国,克洛伊索斯之所以攻打居鲁士,就是因为看到东邻波斯开始崛起,对吕底亚帝国构成威胁,这个可以说是最早的“修昔底德陷阱”。希罗多德文本一开篇讲吕底亚攻打波斯,文本最后的主题是波斯攻打希腊,当然首先是雅典。

雅典造成的威胁是什么?大家看地图,我们前面讲的雅典帝国提洛同盟的势力范围直接与波斯帝国西部边境接壤。爱奥尼亚地区,也就是现在土耳其西部,沿海地带的几十个城邦,原来是波斯帝国的势力范围,因为希波战争最后成为雅典帝国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在希波战争前夕,爱奥尼亚这个地方在种族上是雅典人,但是在政治上属于波斯帝国的势力范围。我们讲到希罗多德《历史》的时候,无论是大流士第一次远征希腊,还是后来薛西斯远征希腊,都是和他们看到雅典构成威胁有关,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我们讲的爱奥尼亚起义,米利都僭主动员爱奥尼亚城邦叛乱,并得到了雅典的支持。波斯的陪都萨尔蒂斯,原来是吕迪亚帝国的首都,后来成为波斯帝国的陪都。而波斯帝国的陪都在爱奥尼亚起义中被烧毁,雅典是直接的参与者,因为雅典支持米利都僭主叛离波斯帝国的统治,所以雅典对波斯帝国的西部边陲构成一个直接的威胁。这是波斯直接入侵希腊,企图消除雅典威胁的一个主要的、直接的动因。

当然薛西斯也发现,这个时候入侵希腊是一个好时机。因为希腊世界处在一个几百个城邦之间分崩离析的状态,这是一劳永逸地消除西部边境的威胁,整个把希腊世界纳入波斯统治范围的最好的机会。这是薛西斯入侵希腊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希波战争一方面有直接的动因,就是消除波斯西部边境的威胁;另一方面是把整个地中海世界纳入波斯的统治范围,建立波斯人治下的所谓和平。这是希波战争的根本原因。

3. 城邦秩序不如帝国秩序吗?

我们说城邦秩序,主要是指希腊世界这些城邦之间各自为政,大邦与小邦之间相互结盟形成集团,最后形成斯巴达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提洛同盟两个同盟之间的敌对。这种城邦秩序是游移不定、十分不稳定的,因为涉及到城邦势力的此消彼长。

比如提洛同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联盟,因为雅典在同盟里面占据绝对主导,雅典说的话其他同盟必须听。而伯罗奔尼撒同盟,斯巴达说的很多话不具有权威。在伯罗奔撒战争期间,伯罗奔尼撒同盟是一个相对脆弱的同盟,同盟不会给斯巴达纳贡。与此同时,同盟做的决定很难推行下去,因为各个城邦之间势力相对平衡,尤其是伯罗奔尼撒同盟里的科林斯、埃利斯等等这样的城邦,和斯巴达的势力相对平均,所以他们很容易离心离德。如果他们的利益在同盟里难以得到体现,同盟很容易解散。比如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一度试图建立四国同盟,也就说把埃利斯、亚哥斯、科林斯和雅典形成一个新的同盟,这其实就是对斯巴达构成一个直接的威胁。所以这种城邦秩序是非常不稳定的。

我们说帝国秩序,是参考后来罗马帝国的这种秩序。罗马建立行省制度,有一个统一的行政权力中央,地方执行中央的决定,避免了“小兄弟”之间的相互火并,帝国秩序相对稳定。后来英吉利帝国即英国治下的和平,还有后来所谓的美利坚人治下的和平。尤其是二战之后,美国一度试图主导世界新的秩序,也带有很强的古代帝国秩序的影子,当然和古代帝国有某些差异。这是我们说的城邦秩序和帝国秩序,从它的实际效果来说不同。

在中国传统里,秦统一六国,就是从原来城邦秩序到建立帝国秩序的一个转型。自从秦统一之后,中国和西方的很大差异就在于这个地方。后来关于罗马帝国和我们汉帝国之间的研究,将其作为中西对应的关系,当然中国更早建立帝国秩序。

4. 为何说斯巴达的胜利是整个希腊文明的不幸?斯巴达为何没有首先迈向帝国制度?

这是与斯巴达政体有很大关系的。读到《理想国》的时候,我们会介绍斯巴达政体的问题,柏拉图有非常深入的关于斯巴达政体的解析。

斯巴达是一个高度等级制的政体,整个城邦类似于一个军营,纯正的斯巴达人不从事农业、商业活动,他们主业就是打仗,从小训练,从7岁开始进入军营训练到60岁退休,整个城邦就是军营式的管理。在城邦里,大多数人是从事商业的边民,还有希洛人也就是奴隶,斯巴达把美塞尼亚征服之后,全部城邦的人口成为他们的奴隶。在斯巴达城邦里,自由人和占绝大多数的下层奴隶是一个绝对的对立关系。斯巴达城邦后来之所以没有统治希腊世界的野心,不是因为统治集团没有这样的野心,而是因为内部的威胁,希洛人不定期的暴动等,引起内政对斯巴达城邦的掣肘。

另外,斯巴达为了要维持这种等级制,严密的、纯正的斯巴达人的血统,会周期性地把外国人驱除出去,要防止外邦的习俗,他们的生活习惯影响斯巴达人生活习惯的纯正性。斯巴达这种政体,要维持自己传统的纯正,代价就是成为一个高度排外的城邦。

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推进,其实造成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虽然斯巴达侥幸获胜,但是是在波斯支持之下获胜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城邦的自由民得不到有效的补给,随着重装步兵的损失,自由民的损失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的损失不亚于雅典。

而斯巴达经过这27年战争也疲惫不堪,在战后,希腊人的霸权很快被底比斯取代。当然底比斯也没维持多久,希腊世界又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后来北方的马其顿亚历山大临时性地统一了希腊,但是很快随着亚历山大的去世,希腊世界又陷入长期的纷争状态,一直到后来的罗马,把希腊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与其说斯巴达没有统一希腊世界的雄心,还不如说它没有这样的能力。

伯罗奔尼撒战争对整个希腊世界是一个灾难,它摧毁了雅典帝国,摧毁了雅典人的帝国雄心,也摧毁了斯巴达的生活方式,摧毁了斯巴达在希腊世界建立新帝国秩序的可能性。

欢迎分享课程海报到朋友圈

与更多人分享你的收获与体悟


文章作者

任軍鋒

发表文章105篇 获得25个推荐 粉丝2702人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任军锋·如何理解政治

25部经典重识西方文明

84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8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