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11-13·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269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孔勇
臧克家(一九○五至二○○四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巨子,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杂文、评论等作品。夫人郑曼女士,不仅在生活上与其琴瑟和谐,更为臧克家的诗文创作、友朋交往提供了重要协助。在臧克家无暇或无力执笔落文时,有些文章、书信便由郑曼代为完成,且会加以明确说明和解释。
近日,笔者偶然发现臧、郑伉俪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友人往来的几封书信,未收于二○○二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臧克家全集》第十一卷《书信》,也没有完整披露过。据臧氏后人郑苏伊、臧乐安为《全集》所写“编后记”可知,臧先生极重友情,与友朋鸿雁传书数量巨大,但写信从不留底,所以征集书信工作几乎从零开始,难免挂一漏万。透过这几封佚简,钩沉出的是晚年臧克家对自己求学时期一段往事的回忆,笔端浸润的浓厚感情,并未因时光流逝而有丝毫减少。
第一封信写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五日,由郑曼代臧克家所写,准确来说是一封回信,且看其内容:
王恒同志:
接信已多日,克家同志年已八十有九,精力不济,未能亲自复信,嘱我代为办理此事,请原谅。
王祝晨先生是克家同志敬仰的老师。他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题为老牛校长——王祝晨,刊登在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北京《新民报》日刊“萌芽”第222号上,可惜我们至今尚未查到这篇文章,不能复印寄您。[信纸左侧空白处有补文:此文您如能在山东图书馆找到,请复印一份寄我们,以便编文集选用。谢谢!]七十年代末,他在写回忆文章《诗与生活》时,其中有一节《新潮澎湃正青年》,绝大部分篇幅是写一师的,现复印一份寄上,供参考。抱歉的是《诗与生活》一书,出版已多年,没有存书,不能送您。
今天接到齐河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来函,希望克家同志能写有关王老先生的材料,我亦代为复信,告知克家同志已没有精力再写回忆文章了,已寄您《诗与生活》中有关一师的复印件,请您亦与齐河县文史委联系一下,谢谢!谨祝
健康幸福,万事如意!
克家同志嘱代问好!
郑曼
94.1.15
此处的收信人王恒,一九二九年生,山东齐河人,一九六一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历任广东省话剧团、山东省歌舞团导演,一九八五年担任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室主任至退休,二○一八年病逝于济南。王恒还有一个身份,系信中所提“克家同志敬仰的老师”—王祝晨的第四子。实际上,这封信背后的关键人物即是王祝晨。
王祝晨(一八八二至一九六七年),原名世栋,出生于齐河县楼王庄。幼时入私塾习诵儒家经典,一九○○年考中秀才,三年后进济南书院,旋入山东师范学堂。一九一○年毕业后,游走于济宁师范、临清中学、省立第三师范等校,致力于灌输新知来改变鲁省明显陈旧的教育理念。“五四”新文化时期,王祝晨担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教员兼附小一部主任,一九二二年起任“一师”校长。在此期间,王祝晨大力介绍新文学,提倡白话文,邀请过胡适、杜威、周作人、黄炎培、陶行知等名流来济讲演,极大地推动了山东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被称为“山东的胡适之”,与鞠思敏、范明枢、于明信并列为“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
臧克家一九二三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正是在王祝晨治校期间,接受了极为重要的新文学启蒙,奠定了此后走向诗文创作和革命活动的思想基石。对于这段经历,臧克家在多篇作品中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述及,其中就包括上引郑曼信中所提,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北京《新民报》日刊发表的《老牛校长—王祝晨》一文。
“老牛”“大牛”是身边人给王祝晨的绰号,形容其性格坚韧,默默付出,因张默生的《王大牛传》(东方书社一九四七年版)一书而为世人熟知。臧氏此文,乃为纪念王祝晨服务教育界四十周年而特意撰作,同为“一师”校友或同学的季羡林、李长之等人也有纪念文字见诸报端(参见季羡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王祝晨先生—为王祝晨师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纪念》、李长之:《向优良的先进教师致敬》,均载《光明日报》一九五○年六月六日)。
时隔近半个世纪,臧克家在嘱交郑曼写给王恒的复信中,重新提到这篇文章,盖有两个机缘。一是王恒和齐河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曾先后致信臧克家,请他写篇关于王祝晨的回忆文章。笔者看到一份手信,是一九九二年五月八日齐河文史委工作人员写给王恒的,提到“拟在今明两年,征集出版《山东省著名教育家王祝晨》专辑”,并开列了希望王恒协办的几件事,第一条即为“联系你父亲在世的得意门生,撰写王祝晨回忆录”。
臧克家作为王祝晨执掌“一师”时的学生和当世知名人物,自然是王恒最先想到的作者之一。所以,应该在接到齐河文史委的嘱派不久,王恒便致信臧克家,邀其为“王祝晨专辑”撰写文章(可惜这封信已无从寻找)。从郑曼代写的复信时间看,臧克家迟迟没有作答,实乃事出有因。他肯定想到了早在多年以前就曾写过关于王祝晨校长的纪念文章,并努力查找原文,准备将其放进“专辑”之中。怎奈遍寻无果,最终只查到了该文的题目、刊登时间、报刊名称等有限信息。
在王恒一直没有得到臧克家回复的情况下,齐河文史委主动致信臧先生,再次提到了为“专辑”撰文一事。接信之时,臧克家已年届九秩,倘若重新提笔追忆七十多年前的校长往事,确有其实际困难。好在,如郑曼信中所说,臧克家撰写的回忆录《诗与生活》书中,有不少内容是关于他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时的求学经历,其中也包括对校长王祝晨的描写。比如,入学第二年迁到“一师”校本部后,“天天看到我们那肥胖的身体成为一大负累的校长王祝晨先生,早来晚归,辛勤工作,像一条牛。他的外号就叫‘王大牛’……为了培育人才,他付出了一生心血,‘俯首甘为孺子牛’呵……王祝晨先生,是高等优级师范学校毕业,立志终生为教育献身。他进步开明,学当年蔡元培办北京大学的精神,新旧共蓄,兼容并包,我们的教师,大多数是北大、清华、师大出身,而且大都思想进步。他延请名人到校讲演,启迪学生的眼界与心胸……王祝晨先生对‘五四’运动很赞扬,新文化运动在他身上发生了大作用,使他变得更积极,更活跃了”(臧克家:《诗与生活》,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42—43页,引用时有删减——笔者注)。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