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11-13·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49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王汉
近年来,国内艺术研究与历史研究的联姻渐成风气,学界多谈图像证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几年前创办了《形象史学》杂志,足以证明历史学界对使用图像资料做历史研究的重视。溯源风气之形成,中译本《图像证史》一书与有功焉。近日该书再版,忽忆箧中尚存研读第一版时的笔记,其中或有一二增益于学术。今公之于众,求教大方,以俟指教。
《图像证史》全书十二章,多为案例分析,理论总结的文字甚少。客观原因大概是该书改编自课上讲稿,生动活泼且简单易懂的案例是入门津梁。主观原因则是作者彼得·伯克本人并不愿去总结相关方法。该书第十一章中说:“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解读图像提供的证词。我希望本书的读者不至于会期望把这本书变成一本如何对图像进行解码的‘技巧手册’,似乎所有的图像提出的谜团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相反,本书的目的是试图说明图像往往是含糊的,具有多义。事实证明,高谈阔论一番不应当如何解读图像,说明还有哪些陷阱正在那里等待着我们使用的研究方法,然后做出几点归纳,恐怕要容易得多。”
然而,通读全书,我们发现作者在读图时会有固定的思考路径:一要考虑图像的功能,二要考察图像的套式,三要研究图像制作者的观念。我姑且称这三种图像史料的审查法为“三省”法,三省于此,庶几无过。
关于图像史料审查的“三省”法,作者在书中有过一次集中的论述。导论的倒数第二段中说:“历史学家在使用这类资料时难免会忽视它们有做宣传的可能性,忽视带有‘他者’成见的可能性,或者会忘记习以为常的视觉习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或诸如战争画的图像种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三句话恰恰与上面提到的三省之法相对应。做宣传说的就是图像的功能,“他者”成见即制作者的观念,习以为常的视觉习惯即套式。
在后面章节的举例论证中,作者多次使用这三个反思的方法来提醒读者注意“图像中的陷阱”。
在第一章讨论“摄影写实主义”时,彼得·伯克提醒读者“‘纪实’照片需要放在它的背景下研究”。需要注意其实际功用:有的只是为了公开展示,“有的是为了发动社会改革运动”,有的则是为某些公私机构提供服务——这是指导读者要注意图像的功能。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