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阐释与建构

作者:读书

2019-11-13·阅读时长6分钟

66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68个字,产生1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耿文婷

美学应该如何发展?对于当代美学家们来说,是一个都要思考的问题。在中国大陆学界,美学仍然保持着相当的热度,其标志在于流派纷呈。除对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的绍述与批评,还有以杨春时为代表的后实践美学,以潘知常为代表的生命美学,以刘悦笛为代表的生活美学,以王晓华为代表的身体美学……当然,还有其他若干美学理论旗帜的张目。这些美学流派,表征着中国美学的发展与繁盛,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蔚为大观的。涉及中国美学思想史的梳理与整合,近年来也是颇有实绩可彰的。

在李泽厚、刘纲纪两位合著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之后,最近若干年有张法的《中国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版),叶朗、朱良志两位主编的《中国美学通史》(八卷本,江苏人民出版社版),曾繁仁主编的《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十卷本,山东人民出版社版),朱志荣主编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本,人民出版社版),以及祁志祥以一人之力独撰的《中国美学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等。这些美学史著作的问世,同样彰显了中国学界对于美学研究的最新水准,也都体现了作者的美学史观。

从学理层面如何提升中国美学?尤其是:如何立足于本土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与批评的文献资源,熔炼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或命题?我感到,以多元化的思维来看当下的美学研究,或许可以发现具有示范意义的途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对于学者思维方式的解缚,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美学研究的多元化,使许多卓有建树的美学成果破土而出。近来读到张晶教授的六卷本学术文选《美学与诗学》,对于美学研究的路径与当下理论价值,有了新的体认。这六卷文选,内容相当丰富,涉及美学、文艺学及中国古代文学、文论和当代审美文化,其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力量和创构锐度,贯穿于其各个领域的论著之中。

因为专业的缘故,我对此书的关注点,更多的还是在美学和文艺学方面。张晶扎扎实实地建构起自己的美学理论,而这些美学理论,又多是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理论资源作为根基和内核,同时,又以西方的哲学、美学等相关思想作为参照,从而生发出具有当代美学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向的话语。第二卷中收入的《神思:艺术的精灵》,第三卷中的《审美感兴论》《审美惊奇论》《审美回忆论》《论审美享受》《论审美抽象》《中国古代诗学中“偶然”论的审美价值意义》,以及第四卷、第六卷中的许多文章,都有这样的理论性质。都是将阐释与建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劲逻辑力量的美学理论范畴或命题。

我所说的阐释,不是一般的训诂释义。训诂释义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而且是专门的术业。这也是阐释的前提。阐释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真正的阐释是在原典的理解与解释中生发出新义,如《十三经注疏》就已经是在进行阐释。再如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家王弼,就是通过《周易略例》《老子注》来阐明其“贵无”的玄学本体观。朱熹的《四书集注》,也是通过对“四书”的阐释来表达他的理学思想体系。阐释又是与建构并行不悖的。在阐释中建构,这是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的治学方法。魏晋时期玄学家郭象的《庄子注》,在这方面是最为典型的。在对庄子各章的阐释中,郭象建构了他的“独化”论的玄学思想体系。北宋理学家程颢、

程颐,也都是以对先秦儒家经典的阐释来建构其理学学说的,如他们的“万物一体”思想,都是在对孔子、孟子“仁”的观念的阐释中予以贯通的,且赋予了新的内涵。清代思想家戴震,作《孟子字义疏证》,通过对《孟子》的字义疏证阐释,表达了自己的反理学的思想。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625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