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从女红到女工:棉花帝国里的女性

作者:读书

2019-11-13·阅读时长5分钟

91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45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姜虹

哈佛大学斯文·贝克特教授在他的人气著作《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二○一九年版,下引此书只标注页码)的绪论里说:“我们倾向于将工业资本主义描述为以男性为主导,然而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女性的劳动缔造了棉花帝国。”

(9 页)此言不假。然而,在全球史和资本主义史叙事下,贝克特作为学界翘楚,写出了“古典史诗的宏大气势”(王希,中文版序),他在全书中给女性的笔墨却甚少,远不能和她们作为棉花帝国重要的缔造者角色相匹配。

“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并非中国特有,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女性都是纺织的主要从业者,尤其在自给自足的家庭劳动中,“女织”的重要性毫不亚于“男耕”,古语有云:“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随着棉花产业的工业化,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地方,女性很快成为纺织厂的主要劳动力,而在工业化缓慢的国家和地区,她们一方面保持着手工纺织的传统,在商人和制造商的“努力”下被融入工业生产中,另一方面也逐渐像工业国家的纺织女性那样走出家庭,成为底层的纺织工。女性和制造商、商人、政治家等角色一起,共同缔造了棉花帝国,只不过她们一直是沉默的劳作者。

女红:正与男事相类

在全世界多种文化中,女性自古以来都与纺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北美洲霍皮人的蜘蛛女神,纳瓦霍人用蜘蛛网在女婴手臂上摩挲的信仰仪式,到中国的黄道婆传说……纺织充满了女性色彩。在历史长河中, 从印度次大陆、美洲大陆、非洲、欧洲到中国、日本,关于女性与纺织的史料记载可谓汗牛充栋。而在古代中国,女性的纺织文化非常具有典型性。

就含义而言,在古代中国女红、女工、妇工、妇功同义,亦称女事,而实际内容则是与纺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如养蚕、缫丝、纺纱、织布、缝纫、刺绣等。明朝张履祥曾曰:“女工勤者,其家必兴;女工游惰, 其家必落。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625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