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文化变迁及其影响下的世界

作者:读书

2019-11-13·阅读时长14分钟

88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117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胡鹏

关注文化规范的演变,不能错过美国密歇根大学英格尔哈特(RonaldInglehart)教授的作品。英格尔哈特毕生关注全球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因其对政治文化研究的贡献,于二○一一年获得有“政治学诺贝尔奖”之称的约翰·斯凯特奖(JohanSkyttePrize)。英格尔哈特笔耕不辍,持续推出新作,二○一八年出版的《文化的演化:变迁中的民众动机及其对世界的影响》(C u l t u r a l E v o l u t i o n : P e o p l e’s

Motivations are Changing, and Reshaping the World )可谓集大成之作。在书中,作者采用一个整体性的文化演化框架总结和分析复杂多元的现象,著作覆盖了作者研究的诸多议题,如全球文化模式及其演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性别和婚姻观念、宗教信仰、战争和和平观念、民主政治。与此同时,作者也更新数据和材料,并对诸如民粹和排外主义的兴起、人工智能的影响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著作采取对读者友好的写作方式,尽量简化数据分析部分,着重介绍理论思路和经验发现。结合作者以往的作品,我将逐一评述这本书在两个关键问题上的见解:文化的界定和分类、文化变迁的理论。

文化规范的两个维度

英格尔哈特意识到了以往政治文化研究概念和策略含混不清的问题,因此首先对人作了一个基本假定:人是向往个人自主和选择的,但在此之前,生存问题更为紧迫,满足生存需求具有优先性。接着,英格尔哈特有意识地构建文化类型学。在早期作品中,他区分了两种类型的文化规范:物质主义价值观(materialist values)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postmaterialist values)。物质主义价值观,顾名思义即关注与生存相关的事务,如经济增长、物价、就业、秩序和稳定;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则关注个人选择、自由言论、政治参与、环境保护等超越生存需求的事务。从一九九七年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一书开始,英格尔哈特把权威观纳入进来,从两个维度区分一地的文化特征形态:传统价值观或世俗理性价值观(secular-rationalvalues)、生存价值观或自我表达的价值观(self-expression values)。传统价值观之下的人重视宗教,对堕胎和离婚更不宽容,同时有很强的国家荣誉感,对权威十分服从;世俗理性价值观则相反,强调世俗化、理性化和科层化。生存价值观类似于物质主义价值观,而自我表达的价值观则比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更加广泛。在书中,英格尔哈特强调自我表达价值观除了包括自我独立和选择外,还有对其他外来群体的宽容、重视环境保护、对多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容忍以及对政治经济生活的参与等内容。

英格尔哈特的文化规范类型学从两个层面推动了政治文化研究的进展。理论上,经济社会现代化会带来人的价值观的两个层面的改变:工业化使得以宗教为基础的传统价值观被世俗理性价值观替代,权威建立的基础从韦伯所言的“传统型”向“法理型”转变,理性精神上扬,但这并不一定导致权威的受限;而后工业化时代,尤其是服务经济的崛起则会推动“自我表达的价值观”的兴起,人们从对权威的需求中解放出来,更加重视个人独立和自我实现。英格尔哈特认为,经典的现代化理论家只看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变迁,而没有注意到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所引发的文化新变迁。在文化规范的两个维度中,英格尔哈特更为重视自我表达的价值观,他认为从重视生存到重视自我表达体现了真正的人类发展,是文化变迁的标志。经验研究上,英格尔哈特将事前确定的类型学应用到问卷调查中。在世界价值观(WVS)调查中,他有意识地设计了与之相关的问题,用来测量和区分民众心中的文化规范。通过分析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的调查数据,作者以文化规范的两个维度为基础,绘制了全球文化地图,直观展现各国的文化状况。与此同时,多轮次的调查数据也进一步展示了各国文化的动态演变,为检验其文化变迁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概念和类型的清晰避免了“事后诸葛亮”,使得跨国跨时间的比较和分析更具说服力。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625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