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11-13·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620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王果
从“乡村”建设“现代”,听起来不免让人奇怪。如今一提起现代,就自然联想到纽约、伦敦、上海、东京这样的大都会;“贫穷”“愚昧”“落后”的乡村,自身都需要“被现代”,如何担得起现代化的任务?这种见解相当流行,但它存在的时间并不长。长远地看,在近万年的农业社会中,乡村始终是财富之源和安身之所,以农为本才是全世界长期遵循的基本准则。近两个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全球财富的产生、流通和分布,人口聚集于都市,乡村本位为城市中心的发展道路取代。在城乡权势的大逆转中,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结构,引领着社会价值风尚,是高歌猛进的主旋律;乡村则被视为保守落后,需要被纳入城市的发展轨道,沦为附庸。直到最近,城市中心的发展方式遇到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交通拥塞、住房失控等问题,人们才开始反省资源密集、资本密集的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持续,反思除了欧美领衔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历史选项。
现代化不一定要沿袭城市工业化的西方老路;中国可以是现代的,同时也是乡村的。这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派”的基本思想,也是梅凯悦(Kate Merkel-Hess)教授《乡村的现代:民国时期个人和国家的建设》(以下引用只标注页码)一书的核心观点。该书以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认为其本质是通过改造农民,再造乡村,以建设现代国家,从而“创造一种有别于城市现代性的”(2—3页)现代国家道路。正如副题所揭示的,这是一条从改造个人入手再造国家的乡村内部转化之路。
该书“前言”交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内涵和边界,正文分为五章—为乡村新知识阶层而写作、到乡村去、组织乡村、乡村中的竞争和运动的造成及损失,脉络相当清晰。前三章揭示了城市中有志于改造乡村的知识分子,从在城市中为农村而写作,到进入乡村塑造新农民,用刚传入的社会科学方法将乡村组织化的过程。第四、五章讨论乡建模式本身的变化。在三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国共相争和日本入侵的中外因素中,乡村建设成了各政治力量互相竞争的历史选项,以改造农民为特征的自下而上的乡村建设,最后演变成国民政府扶持下以经济建设、社会控制为特征的自上而下的乡村建设运动。
受西方近代经验的影响,大多数当时中国现代知识人都将城市作为未来中国的基础。城市几乎就是“先进”的代名词,成了未来中国的先导和基础。在这种大背景下,将乡村视为未来中国根基的乡村建设派,是很特别的一个群体。从乡村建设现代国家,是一条特殊的通往现代国家的道路。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