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读感周刊丨许倬云:中国人的任务是消化中国和西方

作者:中读推荐

2019-12-26·阅读时长10分钟

6692人看过

在被西方思潮风吹浪打的百多年之后,我们眼见着曾经摧枯拉朽的西方思想体系一步步暴露出它本身的弊病。为“统一”欧洲而成立的欧盟如今被英国的脱欧之举打的倒退几步,眼见着统一之梦已遥遥无期,孤立主义在美国甚嚣尘上,西方世界内部,充满了否定、质疑甚至于对立。“他们是列国制度,没有天下格局,所以始终有列国之间的竞争,甚至于互相的否定。”著名史学大家许倬云这样评论道。


而遥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们这个星球本可以走向世界化的方向,但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仇恨……一系列对立让世界化的进程举步维艰。眼看如今的世界局势,全球化的进程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今天中国所面临的大困局。


对此困局,许倬云老先生给出了他的回答:“中国人的任务是要消化中国和西方,使这两种不同的想法,能够互相配合。中国采纳西方的科技,也采纳西方个人应有的自由和民主,同时也要化解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就是要把天下格局纳入世界共同思考的课题之一。”


消化中国和西方,则必然是得了解、通达中西方的思想精华,对此,一直秉承三联式的文化自觉的三联中读,也自觉地承担了这一任务,先是推出了关于西方思想家的精品课《像他们一样思考》,继而又推出了《谁塑造了我们》,为大家介绍中国本土的思想家。


源于对“三联”品牌多年的认可和信任,海外华人历史学界的翘楚、学贯中西的许倬云老先生欣然答应了中读的邀请,出任《谁塑造了我们》精品课总序的主讲人。许倬云老先生在他的序言里指出,在早期中国演进的过程,那些来自四方不同的信仰方式,不同的思考方式,包括祖灵、泛灵和天神,最后如何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天人相应的系统,以及在之后千年时间这一系统是如何迭代更新的。


中读听众纷纷表示从许老先生的讲述中获取了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更深刻认知,拜服许老先生的的学识和智识。中读君也将其中一些有感触、有见解、有意思的读感收集起来,集合成这期读感周刊。


(以下是中读君在中读精品课“谁塑造了我们”总序的读感区搜集到的一些优秀读感。)

 

▲许倬云

开启全新视角

@maggiepingzi

许老的首讲为我开启了中国哲学的全新视角,收获有三:一是从宇宙观来解读中国人的思想基础,更利于现代人在现代科学知识框架下接受古老学说与理解它们的由来;二是孔子儒学的产生代表了一个转折,即由天,由自然占绝对主导地位转向了人的地位的人提升,人可以通过自身的锻炼与强化来影响世界的运行;三是我们对天的崇敬有不同表达方式,但一直延续。即使是民间运动反对王权正统,也必须在顺应天道的话语中进行。只是不同政治、宗教团体对天道的解释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而演义。


通透~

@杀杀猪看看书

读大师讲稿比自己读书要通透便捷。许老师梳理的这些东西过去也有领略了解,但自己没有系统的研磨思考,今天读来,穿透串联,收获颇多。


我们赖以生存的河山

@赵杨 崂山耕读

先生讲述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生存环境塑造了中国人的观念,不同的信仰方式、思考方式、神灵等,经过整合,形成了完整的天人相应的系统。从新石器时代直至西汉,祖灵崇拜—天命—继承天命—“天人感应”,天下国家、无所不包的宇宙论,对中华文明定下根本的基础。


我们安身立命的环境

@阿浅浅

清晰指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受到了生存环境的影响。游牧地带的天神崇拜,农业地带的祖灵崇拜,采集渔猎地带的泛神信仰在新石器的中期逐渐结合起来成为原始文明的基础,而到了西周,从天命无常发展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天人相应。而儒家思想就是继承天命说发展起来的。它以“天命如何叫人间出现一个接近美满的秩序”作为标准,而且注重人心本身的整顿和安顿。我想这也是儒家能成为中国主流思想的一个原因。


挥洒自如,大家风度

@三思

读书时曾拜读许先生的《万古江河》,其以雄健的笔力将中国历史的重大推进一一挥洒。如今再看这篇总序,感觉依旧如此,大笔如椽,却举重若轻,三言两语就勾勒了中国思想发展的国内因素,当真是大家作为!


必然学有所获

@锡米兰的海

知道许倬云老师是王小波的老师,一位很有名的学者。能够听到许老师的声音,要感谢三联。虽然自己学历不高,但希望一直在学习,不要虚度光阴。中国的思想文化从何而来,是我很好奇的事,不为打卡而打卡,但愿学有所获。


我们该如何继往开来?

@杨小睿

儒家的基点是极其宏大而系统的,后世虽有丰富,但都未曾动摇其内核。反观我们的时代,经济的巨大变革也在深刻影响着世界,处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应继承什么,发展什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思想萌发于生活

@退一步先生

思想萌发于生活,生活受限于地理与自然条件,这些条件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思想文化的差异。世界文明多元繁杂,一言以蔽之,都是人们适应环境追求安稳生活的智慧结晶,因此文明与文明之间有差别没贵贱。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多样,形成的思想体系庞大,内容精深,影响深远,想要厘清条理指导未来是不大容易的,那就让我们跟着当代文化大家们一起来思考来梳理,来一程中国先贤思想的精妙之旅吧!


不可不做的深思

@ 45

在欧亚大剧这些文明之中,虽然都有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一直保持其本质内涵的感觉就是古希腊和华夏文明吧,然而古希腊文明在近代后却能大放异彩,我华夏文明虽然在有人口优势下也不得不受到西方文明压制的态势,应该更应被今日华夏所反思。


我们曾经……我们现在……

@寸光

古代中国有开放包容的时期,让许多宗教得以传入,甚至形成了禅宗这样融合了中外思想的本土宗教。虽然外来宗教在中国没有取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但影响巨大,主要是对诗歌绘画音乐的影响,形成了新的流派,让中国艺术文化更具多样性。然而有利有弊,古代中国有人对佛教思想不求甚解,便消极遁世,从而有了“乱世见道不见佛,盛世见佛不见道”之现象,当代许多国人求神拜佛也如同交易并非真正的信仰。总之,对外来宗教文化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它们也能对我们的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文化自信需要高声呐喊吗?

@如是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感是很强的。正因为其自信,在外教传入本土之时才可客观宽容对待,彼此包容,融合。虽有冲突,但也只是以此促使彼此间,无论本土或外来对自我思想文化的反省,取对手之长以补以己之短,使得当时各个文化在中国本土碰撞,交融,照相呼应。从中国对基督教传入的态度也可看出,中国不甚喜欢专制,富有侵略性的文化,虽救赎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人们还是更偏向于己心之救赎。


向内寻找的萌芽

@张鹏

早在佛教传入之前,孔子就已经在提倡向内的寻找,只是不如佛教那么系统化。《论语》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有“吾四十不动心”,“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汉帝国为了稳固政权,把儒学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使其蒙尘。后来因为佛教的兴起,触发了韩愈等人的思考,启蒙了宋明理学、心学。

 

中华文化的“归心”力量

@鸿生小酒窝

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本土,由于儒家思想的天下格局主导,一律被接纳并融合。佛教将人引向内心净化,道教受佛教刺激,其中变是唯一不变思想发展为宋朝的道学,程朱理学在明朝由王阳明归于心学,唯独对基督教思想,儒家思想既接受也拒绝。在民间,几手所有的宗教都在做三教合一运动,指向归于心,用好心,做好事,做好人。


功利世俗的信教传统

@空静淡远

正如许先生所讲,很多地方把三教合一作为主旨,把所信奉的教派归属到人心。这部分人,很难知道他是儒家的宗教,还是禅宗,还是什么。它就是一个综合起来回归于心,用好心,做好事,做好人。但中国百姓目前的宗教信仰更多还是出于功利目的,而不是指向内心,这点在农村更为如此。


内敛性VS扩张性

@凛酱

中国讲损有余而补不足,西方讲凡有的使他更有,凡没的使他更没,这两种思想代表的是不同的人群,基于自己不同的环境,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认识。“科学”这个概念本身是基于西方实验科学,强调基于给定模型下的规律总结,对于复杂网络的局限性,其实也更加证实了其实中西方文化在本质上的区别,可能是我们更强调整体观,而他们更关注个人体验。


在接受之中也在拒绝之中

@郭小茹

正像许倬云先生所说,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即在接受之中也在拒绝之中。在董仲舒建立“天人合一”的大体系之后,必须要接受外来文化,在这之中佛教无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带来了救赎的思想,也促进了道教成熟,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三教合一现象,外来文化还为民间提供了精神理念,如明教。还有基督教的传入,其独神论的排他性并没有得到中国学者的认可。但还是对中国历史及文化产生了影响。


“补满了补丁的百纳衣”

@411

文明就是一件补满了补丁的百纳衣,不同文明之间彼此借过来借过去。中华文明也是在周边文明的影响作用下发展,改变,丰富。这样就不能说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中华文化的天下格局,天人理念来应对是完全不可能。


不丢失自身文化主体性

@WYX

感谢许先生的解读。中国文化的泛灵与西方一神教,带来的不同影响之一是,一神教对于真理有着“绝对真理”的预期和追求,也就是追求一种统一的、唯一的普世真理。宗教战争是这种对绝对真理追求的一个负面例证。而这种问题在泛灵文化中并不成为问题。时至今日,我们面对不同文化,也应该吸取其长处,放开自己的心态。《周易》谦卦谓“谦,亨,君子有终。”《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庄子》常云“吾恶乎知?”我们对于外来文化,在不丢失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前提下,还是应该开放心态,解放思想,广泛了解和学习。《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是而已。


公权力的扩张趋势

@一块石头

许先生讲的这一切,虽然简短但是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每一句都细细的品味。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在说中国近代化的演变,包括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但往大了说,是中国在面对西方的冲击时表现出来的状态。西方式的民主现在越来越展现出资本化的状态,中国需要找到并坚持自己的道路。但中国公权力的社会分配又有着扩张的趋势,从而压榨了个人自由和个人尊严,这也是一种矛盾。所以这些都要统一了认识,然后去想办法解决。


民主VS人类的局限、自私、短视

@411

在西方一方面是钱控制了选票,另一方面是人们设计出的民主制度制造出并不是多数人想要的结果,比如选举人制度造成川普的当选。而英国脱欧的公投,却是一人一票地由多数人选择了与全球化进程相反的方向。人类的认识局限,自私,短视造成民主制度下也不能自然产生出最优化的结果。那中国的文化能改变人类的局限,自私与短视吗?中国的文化➕西方民主制度的组合是产生最优选择的解决方案吗?


寥寥几语,却探本质

@羲和

先生之言,寥寥几语,却探本质。感觉散在脑子里的东西都被一条线串联了起来。历史是不能被遗忘的,历史成就了我们,同时指引着我们向前。此外,也感受到了文明和历史二字的光辉和曲折。中国的文化流传千年,如何继续屹立世界之林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道路。


老话新解

@无疆行者

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曾经只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有过感悟,没想到它却蕴含了如此重大的全球性普遍意义,中国文化不仅承担着自我批评和自我革新的现实任务,还肩负着为全人类谋福祉的历史重任。


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

@ WYX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承担。正如程子所说,“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恨人不能尽用天下之才,此其不能大治。”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固然因为孔子“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也因为孔子在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的时候,成为了天下的木铎。当代的知识分子也应该有所承担,如先生所说、所望,解决时代的问题,为时代立根。天地之心、生民之命,无非在此。


西方没有能力解决的矛盾

@小陈呀

今天的冲突,宗教的冲突,回教跟基督教,死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为了财富,也不管公平,不管自由,也可以约束权力,但是财富往往篡取了权力。社会主义又以公权力来重新分配财富,求得达到公平。但权力往往扩张过度,侵犯了所有的其他,侵犯了私人自由和个人尊严。这种矛盾也要解决。以西方现有的传统来说,他们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


理解自己的文化,传播它

@双陀

我们一方面讲究入乡随俗,一方面对自己的文化越来越不了解,导致我们难以树立起文化自信。但另一方面,国外的学者却表现出来对我国文化的浓厚兴趣,美国有专门研究苏轼的机构,日韩等国更是对我国历史非常在意。所以,我觉得像孔子学院的创办很好,全世界学中国话的热潮很好,三联的文化精品课很好,我们就是要让全民都深入的了解和传播我们的文化,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自己要吃透它,要如视珍宝。


消化西方和东方

@707

中国近代和西方之间的互动与回应,从最初的拒绝、忽略和漠视,到后期的被动、挨打和屈辱,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摸索,始终没有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许先生在总序的第三部分为我们指出未来中国人的任务是要消化中国和西方,使这两种不同的想法能够互相配合,把中国文化的天下格局纳入世界共同思考的课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有的中国人共同努力!


拭目以待

@张军

中国的文化一直都在经历着发展与融合,某个时期会出现多种并行的思想,有的是内生的,有的是外来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融合,在相互批判中吸收各自的精华,最终融合成新的文化,如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等。当今的中国仍然面临着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的问题,这种碰撞融合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一种新文化,拭目以待。


在中读 App 的读感区,华丽精美的文字不是必须,波澜壮阔的经历不是必须,只要你真情流露,坦诚倾诉,无论多么朴实无华,都将是一期一会的【读感周刊】的不二选择。

点击下图,浏览本专栏目录页

 


文章作者

中读推荐

发表文章932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4180人

精选内容推荐,分享最新的热门好知识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谁塑造了我们·第一季

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 · 先秦至唐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