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2 范仲淹欧阳修 | 北宋新形势下的两位士林领袖

作者:吴国武

2020-02-02·阅读时长5分钟

37981人看过
范仲淹与欧阳修是庆历、嘉祐年间的士林领袖,共同经历了北宋中期惊心动魄的庆历新政和波澜壮阔的儒学复兴,对11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学术、文学和思想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吴国武,长期从事宋代经学与思想研究,将为我们详细讲解范仲淹和欧阳修。

2.2 范仲淹欧阳修 | 北宋新形势下的两位士林领袖

21.7MB
00:0016:19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课程介绍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谁塑造了我们·第二季》音频课,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国武。我长期研究宋代经学和学术思想,今天将由我为大家讲述范仲淹和欧阳修。

说起范仲淹,大家先会想到他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表达了古圣先贤的家国情怀。

说起欧阳修,大家也会想到他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两句,反映了文人学者的人生境界。他们两位,年辈相先后,事业有交集,共同亲历了北宋中期(公元十一世纪前中叶)惊心动魄的庆历新政和波澜壮阔的儒学复兴。这一讲的第一节,我们先来说说范仲淹和欧阳修的生平事迹。

范仲淹生平

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去世,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事迹见《宋史》卷三一四本传、《宋元学案》卷三小传,南宋楼钥、当代学者方健等编有多部年谱可以参考。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是邠州,也就是今天陕西邠县一带,后来徙居江南。他幼年丧父,跟随母亲后来回到了苏州的吴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长大以后就学于应天府书院,在今天河南的商丘,在那里他与师友研习经书,准备科举。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他中了进士,后来以大理寺丞为秘书校理,迁太常博士,做了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后来做到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他过世以后,朝廷谥号为文正,所以我们后来都称他“范文正公”。他通群经,特别是易学比较知名,他作有《易义》《四德说》,还有《义庄规矩》《政府奏议》以及很有名的文集《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的一生,亲历了真宗、仁宗两朝的诸多政事,最有影响的活动有四项:一是,改革朝政,越职言事,主持了著名的“庆历新政”。二是,受命御边,抗击西夏,促成“宋夏和议”。三是,讲学授徒,兴学育人,倡导庆历新学风、庆历新士风。四是创办义庄义学,重建新的宗族社会。

应该说在这四项活动中间,都是对当时以及后来很多的政治、文化以及儒学的复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抗击西夏的过程中间展现了军事才能,在讲学的过程中间,对于汉唐注疏之学有所改变,特别倡导对于儒学如何来致用,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经世致用”,提供了很多的宝贵的看法。

同时也有一些亲力亲为的作为。他晚年创办义庄、义学。这对于我们宋、元、明、清中国的宗族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都会讲到范仲淹在这方面的贡献。

欧阳修生平

我们再来说一说欧阳修的生平。欧阳修是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比范仲淹小十几岁,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去世。主要生活在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经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事迹见《宋史》卷三一九本传、《宋元学案》卷四小传,宋代胡柯、清代杨希闵和当代学者刘德清所编多部年谱可以参考。

欧阳修,字永叔,早年丧父,跟随母亲学习。他是吉州庐陵人,也就是今天江西的吉安。他学习非常刻苦,在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中进士。后来入朝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这一类文职,做到知制诰和翰林学士,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官至参知政事,这和范仲淹一样。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

所谓参知政事,就是宋代的副宰相,晚年以太子少师致仕,过世以后赠太子太师,朝廷谥号为“文忠”,所以后世称为“欧阳文忠公”。他参与修撰了《唐书》(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新唐书》)和《太常因革礼》,这是当时由太常院所掌的朝廷的礼仪。他自己个人也写了很多的著作,包括《易童子问》《诗本义》《春秋论》以及很多的古文名篇,很多作品都收入了《欧阳文忠公集》,大家可以参考。

欧阳修的一生亲历了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的政事。他和范仲淹一样,做到了副宰相,对于这几朝的政治影响是比较深远的。但是对于欧阳修来讲,他最有影响的有四件:第一件,是越职言事。他参与了仁宗朝的“庆历新政”,当时他是庆历新政中的谏官,后来他在庆历新政中间,替范仲淹鸣不平。所以我说他勇为朋党之论,开创了“君子有朋”之论。这对于后来宋代的士大夫讲君子、小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件事是选贤举能。他在仁宗的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的时候,做到知贡举,那个时候他提倡变更科举的文体,同时举天下英才,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很有名的学者、思想家、文学家,比如张载、程颢、曾巩、苏轼、苏辙等等,这都是欧阳修知贡举所提拔的人才。

第三件事,受命纂修史书和礼书。我想他对于修《新唐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又集合一些人包括苏洵一起来修撰《太常因革礼》,推动了儒家的文教事业的发展。

第四,他以文章冠天下,革新古文,对于庆历嘉祐的文风影响非常大。欧阳修的一生应该说(有)起伏,同时又有相当大的震撼(力),对于当时的文坛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他个人又认为自己不仅只是文章名世,所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他非常看重自己在政治上的贡献。

越职言事、文职统兵与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所谓“越职言事”是北宋中期,主要是在真宗、仁宗朝开始出现的一个现象。我们过去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庆历时期很多士大夫,他们可能会超越自己的官位对国家天下大事进行评论,这就是所谓的“越职言事”。这是庆历的新政,特别是庆历的学风、庆历的士风中间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一点对于宋代士大夫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范仲淹受命抗击西夏。宋初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来,宋代的兵权受到了各方的节制,统归中央,这是宋代军制兵权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所以后来北宋前期、中期,宋代的兵权是由中央,也就是枢密院、枢密使、枢密副使,同时在地方由中央派去的文职,他们所任的安抚使、经略使、招讨使,以及当地的也包括朝廷任命的武官,这三部分构成,互相节制,这个是宋代兵权非常重要的特点。

与唐代相比,唐代的地方武官权力很大,中央对他的节制能力是比较弱的。同时他跟兵在一起,也就是将熟悉兵,将知兵,兵知将。宋代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唐代的情况容易造成“藩镇割据”,所谓军阀混战,宋代的情况就容易造成打仗、指挥协调会出现一些状况。

这就是我们讲宋代“积贫积弱”,特别是积弱中间的一个重要的弱点。但是,他对于文官,特别是宋代的士大夫,在国家政治、军事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央集权,应该说它的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在兵权上。兵权是归中央,或者以中央为主,还是说兵权是归地方,或者以地方的武官,甚至地方的军阀为主。这两种兵权的情况,应该说是由制度的设计,和具体的不同时代的政治军事形势所造成的。

好的,本讲的本节的内容就先讲到这里。本节中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看到。下一节中我们要说说范仲淹与庆历新学风的形成。谢谢! 

如果你对本讲内容感兴趣

不妨保存(截图)下方海报图

分享至朋友和朋友圈

文章作者

吴国武

发表文章11篇 获得35个推荐 粉丝155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礼学中心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谁塑造了我们·第二季

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宋明清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7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