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在美国建厂:中国制造业的新选择

作者:刘周岩

2017-12-13·阅读时长8分钟

222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237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促成过多项中国制造业在美投资项目的林新伟认为,特朗普税改确实会带来中国企业赴美建厂的新一轮热潮,不过,“如果是为了‘跑路’,凡是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选择在美国搞制造业项目这种最笨的方法”。

成本的比较

2013年底,当来自浙江的科尔集团宣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兰开斯特郡投资2.18亿美元建立纺织工厂时,着实引起了许多人的意外。这在当时不仅是该州历史上最大的中国投资项目,也是中国纺织企业在美建厂的第一个案例。

人们的印象中,纺织这类传统行业中国才具有最大的优势:低廉的人力成本。“我最早接触这个项目也是有疑问的,因为这里曾经是美国纺织行业最发达的地区,最近二三十年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很多本地纺织企业纷纷倒下了,结果现在居然是中国企业过来建厂,投这么多钱、创造这么多就业。”促成这个项目在美国落地的林新伟告诉本刊。林新伟是美国州政府雇员,曾先后担任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州政府驻中国首席投资代表,他是业界公认的促成中国制造业在美进行绿地投资(即直接投资建设新工厂而非并购已有工厂)最多项目的人,总额超过20亿美元,中国制造业美国办厂第一例即1999年海尔集团在美国建厂和近期森麒麟轮胎投资5.3亿美元创造1000个工作岗位,以及巨石集团投资超过3亿美元创造400个工作岗位的大型项目均由其引进。


美国佐治亚州政府经济发展署驻中国首席投资代表林新伟

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仍远高于中国,所以科尔集团尽量采取自动化方式,雇用尽可能少的工人,包括后续追加建设在内总共雇用500人左右。在2.14万平方米的工厂里,机器将棉花的种子和尘土剔除,毛絮被送入梳棉机整理成长长的粗棉条,然后美国工人们把棉条放入纺纱机,纺成一卷一卷的纱线。

但500人的数字已经足够使美国地方政府的政客感到满意,毕竟在金融危机后兰开斯特郡的失业率一度高达18.6%。美国当地政府为科尔集团提供了约200万美元的补贴,包括基础设施补助、收益债券和税收减免。特朗普税改法案通过后,在美企业的所得税将会进一步下降。不过科尔集团董事长朱善庆向本刊书面回复:“特朗普税改政策对科尔集团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静待观察。”林新伟也表示:“特朗普税改还未正式实行,中国企业家也还需要消化。”对许多已在美国设厂的企业而言,即使刨除税率问题也有足够的理由吸引他们在美国投资。

据科尔集团办公室主任黄国刚的说法,最初促使科尔将工厂设在美国的原因是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倒挂。国内对棉花进口有严格的配额制度,大多数纱厂很难获得大量的进口配额,国内棉花的价格长久以来要比国际棉花价格每吨高出5000元左右。而科尔集团美国工厂每年需要使用15万吨棉花,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成本7.5亿元人民币。出于保护棉农利益和确保农业稳定等因素,国内棉花价格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政策调整,上海纺织品协会秘书长刘寅峰此前曾对此评论:“若中国取消进口配额,国内市场肯定就成了国外棉花的天下,棉花会成为农产品中的第二个大豆。”因为原材料价格的特殊性,国内纺织企业赴美建厂不止一家。

文章作者

刘周岩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906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年度生活方式

2017年:物质审美

939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