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不仅是法式摇滚

作者:张星云

2017-12-15·阅读时长8分钟

134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87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65年,约翰尼·哈里戴与第一任妻子、同时期著名女歌手赛尔维·瓦丹

今年初,法国演员兼导演吉约姆·卡内(Guillaume Canet)拉上女友玛丽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拍了部新片,意在讲述《两小无猜》的续集。2003年这对法国电影圈的金童玉女正是因为这部充满法国味儿的文艺爱情片《两小无猜》相识,随后在现实生活中相恋,至今已有一对儿女。而在续集电影中,吉约姆·卡内饰演的男主角正在经历严重的中年危机,为了摆脱恐惧,他重新穿上皮衣和低腰细腿裤,去夜店,酗酒,钓姑娘,想让自己看上去更年轻更“摇滚”一些,新片的名字也因此叫作《摇滚》。电影中,正当男主角困惑之时,他跑去约翰尼·哈里戴的家里,向这位“老摇滚”取经,然而他却发现,自己眼前的“老摇滚”,除了还穿着黑色皮衣、画着眼线之外,被妻管严的老婆管得怂怂的,戒了烟、戒了酒,怕老婆,一点也不“摇滚”了。

这是哈里戴最后一次在电影镜头中出现,那时他已经得了肺癌,但还是接拍了这部戏。在这部吉约姆·卡内调侃自己导演生涯的电影中,哈里戴也调侃了自己“摇滚”的一生。

对于几代法国人来说,哈里戴所代表的摇滚精神伴随着他们走过了年少叛逆、赚钱、中年危机、疾病和离婚等人生的所有时期。他不仅老少通吃,也各个阶级通吃,60年代青春期的少年们喜欢他,追求高雅品味的中产阶级喜欢他,一众法国知识分子也喜欢他,他和他所代表的“反对一切”精神,早已成为法国历史中的一众文化现象。

最初,战后欧洲婴儿潮一代人于上世纪60年代步入青少年期,是他们最早喜欢上了哈里戴。而后,这代人的父母喜欢上了哈里戴,再往后婴儿潮的第二代因为《玛丽》(Marie)开始听他的歌,最后孙子辈则开始哼唱他的《我喜欢的音乐》(La Musique Que J'aime)。

于是在法国,你甚至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四代人会同时出现在一场哈里戴的演唱会上,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嗨点。

他曾代表着法国人心中的美国梦:牛仔,摇滚乐,摩托机车。他在音乐厅的舞台上仔细地研究自己的出场亮相,双腿分开,手握麦克,激情地叫喊。在那完全美式摇滚的外表下,他又力图保有法国化的本质,不断改编加入皮亚芙、贝科等法国香颂元素。而他的音乐至今没能在英美国家大红大紫的主要原因是他基本只用法语唱歌。

他一生进行了总共3257场现场演出,出了50张专辑,他在法国的土壤上用尽一生来诠释“摇滚”的含义,对抗一成不变,对抗无聊。


12月9日,法国摇滚巨星约翰尼·哈里戴的葬礼在法国巴黎举行。粉丝聚集在协和广场表示哀悼

法国人的美国梦

让-菲利普·斯梅特(Jean-Philippe Smet)1943年出生在巴黎。他的母亲是名巴黎试衣模特,父亲是位比利时演员。在小斯梅特八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母子。母亲把斯梅特托付给了姑妈依莲娜·玛尔(Hélène Mar),怎奈姑妈一家也遭遇了不幸,姑父因为维希政府服务而在“二战”后被抓入狱。姑妈的两个女儿后来成了舞蹈演员,其中一人嫁给了美国舞者李·哈里戴(Lee Halliday),组成的舞蹈剧团在欧洲进行巡演。在李的影响下,小斯梅特学习舞蹈、戏剧、吉他,对小斯梅特来说,是这个美国人李让一家的生活得以改变,他的美国梦由此埋在了心底,而日后以“约翰尼·哈里戴”艺名出道后,李始终担任其艺术总监直至70年代。

回到巴黎后,小斯梅特开始疯狂地了解美国文化,看“猫王”的电影,听查克·贝里、杰瑞·李·刘易斯和小理查德的歌,“猫王”由此成为他的偶像。

文章作者

张星云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03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年度生活方式

2017年:物质审美

939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