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声东击西
2020-03-13·阅读时长2分钟
主持人:兆音,BBC驻华盛顿记者
嘉宾:果蕾,研究记者心理创伤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前记者
张妍,美国媒体《USA Today》访问学者,记者
对记者的死亡威胁频发,新闻机构与记者协会如何开展心理疏导?
记者长期的疲惫感、无助感和孤独感,催生了美国新闻实践的哪些新趋势?
心理压力与新闻专业主义冲突吗?
上一期声东击西邀请了果蕾和张妍,分享她们记者职业生涯中遭遇的创伤后遗症(PTSD)、特殊高压下累积的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和职业倦怠(burnout),用真实而残酷的案例展现了记者工作背后的脆弱与无助。
这一期他们继续分别从学界和业界的角度,探讨围绕记者心理保护,新闻机构与行业协会如何行动,新闻业出现了哪些新的报道方式,记者有哪些自救策略,以及新闻教育中普遍存在什么问题。
观点摘录
1. 从学术角度,研究发现,基本上记者的自救都是通过两个方面:第一是控制,第二是逃避。控制就是指控制自己的感情,控制自己的情绪;逃避就是暂时放下工作,先去做其他的事情。
2. 最重要的一点是记者自身应该认识到情绪问题其实是可以解决的、可以被人理解的,应该去自己找途径去纾解这些问题。很多的记者都会把情绪问题和专业主义联系在一起,认为我需要成为一个专业的记者,就不应该有情绪,但是这是不成立的。你是正常的一个人,你是有感情的、有血有肉的一个人,你只是做了记者的行业,所以你会产生情绪问题,你会产生情感压力,这样你才能去直面去解决这个问题。
3. 新闻教育在帮助记者处理心理压力或者情绪问题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在新闻学院里接受的那些教育,并没有告诉我们真实的记者工作是怎么样的。你都没有告诉新闻学生会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处理这些问题,你怎么去期待他们会处理这些问题、认识到这些问题呢?我们首先要告诉大家这个问题是存在的,并且是很可能会发生的。
编辑/ 丝桑 林子琪(实习生) 剪辑/张熠佩(实习生) 设计/秋雨
|声东击西|
这是一群驻外记者为你带来的播客。这里讨论城市与未来,电影与现场,也谈论技术创新与人类生活的变革。这里有一手的现场观察和体验,有趣有料的话题探讨,还有不定期出现的神秘嘉宾。
世界宽广,但人们被日常所限,那就让作为记者的他们,为你推开意想不到的窗户,看见不一样的世界,触及不一样的信息,激发不一样的思考。
本节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88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