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68 《伊丽莎白》(中)丨还你一个真实的茜茜公主

作者:费元洪

2020-04-02·阅读时长12分钟

8187人看过
在了解茜茜公主的历史背景后,费老将从戏剧的角度为你解读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剖析其结构内核,品味角色魅力,一起来感悟伊丽莎白追求自由、最终沉沦死亡的内心成长。

68 《伊丽莎白》(中)丨还你一个真实的茜茜公主

22.3MB
00:0024:23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元洪。上一讲我们讲述了音乐剧《伊丽莎白》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缘起,可以说,德语音乐剧还原了一个比较真实的伊丽莎白,一个独立自主、敢爱敢恨的现代女性形象。那么,这一讲,我将重点分析音乐剧《伊丽莎白》的戏剧风格特点。

《伊丽莎白》:首尾呼应的戏剧结构

首先我要说到的是首尾呼应的戏剧结构。在德奥篇的介绍篇里,我提到了戏剧结构,这是迈克·昆茨和里维为代表的德奥音乐剧中非常强调的特点,那么这一点在《伊丽莎白》里体现得也很明显。

整个音乐剧《伊丽莎白》就是一个循环的结构,一开始是倒叙,出场的是无政府主义者鲁契尼,他是刺杀伊丽莎白的人,但其实刺杀伊丽莎白是一个偶然。而刺杀之后,鲁契尼即将被处以绞刑。在法庭上面对着世界审判,他辩解道,死神是幕后的主使。在他看似语无伦次的讲述中,伊丽莎白时代的人物都复活了,时光倒流回到了伊丽莎白的小时候,开启了伊丽莎白一生的讲述。而到了全剧结束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场景,鲁契尼被处以绞刑,然后上吊死去。所以,整个故事的大结构是以鲁契尼的生与死作为伊丽莎白故事的起点和终点。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2年演出剧照 鲁契尼

那么,与之对照,音乐剧《剧院魅影》的开场也是倒叙,然后时光倒转,但是结局就不一样,它没有回到最开始的地方,而是留下了一个悬念。而《伊丽莎白》则是刻意地回到了最开始的场景,完成了戏剧首尾呼应的无悬念的结尾,这是它的戏剧结构的特点。

此外,如我之前所讲,德奥音乐剧里三段体的戏剧结构是非常常见的,在《伊丽莎白》里面很明显:第1阶段是伊丽莎白的成长,以及进入皇宫和收获爱情,展现了一个灰姑娘进入顶流社会的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到了第2阶段,也是全剧最核心和丰富的一段,伊丽莎白遭遇了各种挫折、失落,但是却也激起了她自强不息的动力,与王宫和死神对抗,争取自己的权利,然后成长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全剧的中场休息发生在三段结构的第二阶段的中段,也就是伊丽莎白完成了独立自主的女性的转变时刻,荡气回肠地结束了第1幕。这里也就是昆茨所说的“不归点(no return point)”,主人公走到了这个点,大家都回不去了,人生必须向前。

而到了下半场,继续第2阶段,独立自主的伊丽莎白开始对内争权,对外展开外交,并加强了奥匈帝国的纽带。总之,她对内对外都获得了相当的成功,看上去人生似乎达到了高点,但是马上又遭遇了不幸。比如丧子、战争失利、国运衰落,亲情和爱情都彻底丧失。然后进入了三段结构的第3个阶段,也就是收尾阶段。伊丽莎白开始不断增加对人生的虚无感,继而向往死亡。最后其实是借了鲁契尼的那只手,如愿地投入了死神的怀抱。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舞台剧照

全剧的三个阶段的戏剧结构非常清晰,包括中场休息的地方,整个也非常规整。我个人感觉,全剧的大的结构和很多重要的戏剧节点和《剧院魅影》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觉得昆茨应该是借鉴了《剧院魅影》的编剧手法。当然昆茨自己没有这么说过。

死亡和重生的戏剧意向

《伊丽莎白》第2个戏剧的特点:全剧有一个重要的戏剧意向,也就是通过死亡和重生的意向来赋予了全剧以灵魂。

全剧以鲁契尼的生死转化作为首尾呼应的结构,但是,如果只为了形式上的首尾呼应,那么它的意义在哪里呢?其实背后更为重要的是首尾呼应强调了戏剧的死亡和重生的意向,它是一个轮回。这个概念在昆茨大部分的音乐剧里面都很强烈,有时呈现的是真实的死亡,有时表现为死神的意志。

《伊丽莎白》里面的死亡和重生都发生在戏剧上的一些转折点上。第一次是伊丽莎白少年时候爬树,作为一个女孩子,她敢于爬树,而且爬得很高,不小心地摔了下来,小命最后保住了,这是一个真事。戏剧里的意向则是让死神走了出来,把她抱到了床上,最后她没有死,从此开启了茜茜和死神之间纠缠的一生。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2年舞台剧照 死神与茜茜

第2个转折点是第1幕两次演唱的《我只属于我自己》(Ich gehr nur mir)的这首歌曲。这首歌是伊丽莎白精神上的死亡与重生的歌曲。茜茜进入宫廷后,还很弱小和幼稚的茜茜公主死去了,在音乐中,幼稚的自己逐渐转折成为了一个成熟的独立女性。

还有一个转折是在第1幕快结束的时候,主题曲《我只属于我自己》再度响起,连伊丽莎白的丈夫也唱起了这首歌的旋律,表达出一种臣服。在这一刻,其实是她和丈夫的爱情已经死去,而她再次彰显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舞台剧照

这两个关于死亡和重生的转折都是正向的,一步步走向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但到了第2幕,转折都走向了负面,这也都是由死亡带来的。

到了第2幕,儿子鲁道夫的逝世是伊丽莎白最后一次人生的重大转折,葬礼上白发人送黑发人,伊丽莎白在第1幕失去爱情,而第2幕失去亲情,那一刻坚持抗争、独立自主的伊丽莎白走向了衰亡,她开始屈服命运的安排,表达出愿意接受死神的爱,不再留恋人世。所以伊丽莎白的真正死亡不是在最后被鲁契尼刺死的时刻,鲁契尼恰恰成全了她。

虽然那不是伊丽莎白自己的葬礼,但其实也差不多,鲁道夫是她唯一的儿子,可以说之前的伊丽莎白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与命运抗争,不愿意接受死神的摆布,但是,在这一刻,她真的累了,同时也不得不放下,她终于可以实现自己对死神的爱。这个转折点正是在儿子鲁道夫逝世开始的。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2年舞台剧照 死神带走鲁道夫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戏剧里,女人的转折点往往都是亲情受挫而带来的,而男人的转折点往往是在外界撞了“南墙”才产生的。

以上的例子也说明在故事的结构之外,死亡和重生的意向赋予了人物流动的灵魂,让结构的形式和它的戏剧内核相得益彰。

如何理解追求自由的伊丽莎白?

下面我们来专门说一下伊丽莎白,谈一谈她追求自由的核心精神。

就像昆茨所说,故事的情节如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这些情节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角色获得成长。《伊丽莎白》真实地反映了奥匈帝国瓦解之前的历史,但是其实更着重刻画伊丽莎白的爱情、死亡和欲望,这才是戏剧的永恒命题。如果说伊丽莎白遭遇的死亡是命运的安排,那么追求自由可以说是伊丽莎白的核心精神,也是她对抗人生逆境的动力。

昆茨认为每部戏都应该有一个主题是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伊丽莎白是关于时代巨变之下的个人命运,但是更深层次看,其实是一个关于追寻真实自我的故事,这是当代观众会有兴趣的一个话题。德语《莫扎特》的主题关于天赋和责任,《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主题关于自负,整部剧有一个主题就不会让这部戏显得精神上分崩离析。

《伊丽莎白》贯穿的主题就是她对自由的追求,就像她的那首歌《我只属于我自己》唱到的,“我不愿唯唯诺诺,言听计从,我不愿矫揉造作,曲意逢迎,我不是你的所有物,我只属于我自己”, 这首歌准确表达了她的人生主旨。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舞台剧照

作为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后,她其实已经意识到,庞大而悠久的王室和帝国即将衰亡。伊丽莎白面对这样的情况,她对独立自由的追求,使她成为了打破枷锁的象征,推动了一个时代的衰亡。

如果我们把《伊丽莎白》放在19世纪下半叶来看,那么她就是一个非常离经叛道的形象。但是如果把她放在现在的眼光来看,伊丽莎白其实提早了一个多世纪,展现出了20世纪现代女性才会有的形象。这也是《伊丽莎白》能够引起我们当代人共鸣的主要原因。

当然在那个时代,大家对于伊丽莎白的追求往往不能理解,甚至伊丽莎白自己也不一定有清晰的认识。《伊丽莎白》里面的其他人物也在反映着大时代以及对于伊丽莎白的看法。比如全剧设置了角色刺客鲁契尼,他既是剧中人,也承担起了叙事者的功能,通过讽刺辛辣的评价,为观众搭起了通向当时历史和政治背景的桥梁。他的表述就是一面镜子,让人看到伊丽莎白的不同侧面。所以昆茨给鲁契尼写了一首歌叫《廉价的艺术品》(Kitsch)。他通过他的眼光在讽刺伊丽莎白的追求,所谓的“万民崇拜”和“高光时刻”,其实都是虚假和易散的。

伊丽莎白虽然努力在建立自我的价值和作为,但是另一方面,鲁契尼所代表的世俗一方面,也就是伊丽莎白看不见的那一方,也在消解着伊丽莎白的价值。鲁契尼和伊丽莎白的关系,有点像音乐剧《贝隆夫人》里面艾薇塔和切的关系,一个是灯光的聚焦点,一个是冷眼的旁观者。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2年舞台剧照

剧里的其他人物也在反映着伊丽莎白对于自由的态度。老实说,谁不想自由,但是就要看你为自由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比如皇太后苏菲和皇帝约瑟夫·弗兰茨,他们放弃了自由,但也是有苦衷的,他们是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动机,维护政治的延续。毕竟这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毕竟也是延续了1000多年的王朝;还有像太子鲁道夫,他是虚幻中寻找自由的人物,也想像皇太后和父亲一样有权威,像母亲伊丽莎白一样特立独行,但是他要权没权,要什么都会被指责,而从小又失去母爱,所以性格上比较软弱,在孤独和恐惧长期缠绕之下,他最后不堪重负自杀了。

历史上,鲁道夫在自杀之前,先杀了他的情妇玛丽费采拉,然后再自杀的。戏里对于他先杀了情妇这件事没有描述,因为这跟伊丽莎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鲁道夫这个人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所以后来也诞生了德语音乐剧《鲁道夫》(Rudolf)。这部戏网上也能看到,韩国还推出了韩文版。

▲德语音乐剧《鲁道夫》专辑封面

伊丽莎白的一生就是追求自由的一生。整部剧也是关于对自由的理解,不同角色都有对于自由的表达。昆茨在排练的时候对演员说过,你要寻找你对自由的关系和渴望,努力寻找属于你的自由。

死神:伊丽莎白的另一个自我

接下来我要特别说一下《伊丽莎白》的戏剧主线之一,也就是伊丽莎白和死神的关系。

全剧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其实就是伊丽莎白和死神。但是有意思的是,死神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伊丽莎白内心的人物。有时候死神也分给了鲁道夫,总之死神属于他们两个人。这也是鲁道夫自杀伊丽莎白会那么难过的因素。某种程度来说,死神杀死了鲁道夫,等于把她心里的那一块也杀死了。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舞台剧照 鲁道夫和死神

我们似乎也可以说死神代表了另一个伊丽莎白的自我。换句话说,这个戏最大的张力是伊丽莎白自己一个人塑造的,也就是她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对抗的戏剧矛盾。张力由自己和自己形成,在戏剧当中也比较少见。

在全剧一开场,此刻鲁契尼在法庭审判时被问到:“你的幕后主使是谁?”鲁契尼回答:“是死神,只有死神”。然后,法庭还问了鲁契尼的作案动机,他的回答是“爱情,是伟大的爱情”。这个戏其实从一开场就传达出了伊丽莎白和死神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一个流行词来表达,就是相爱相杀。

其实鲁契尼这个人挺无辜的。历史上看,他是偶然之下的误杀,所以他说是死神指使他杀了伊丽莎白也是说得通的。

其实把死神角色搬上音乐剧的舞台并不少见,《伊丽莎白》里面有,《摇滚莫扎特》里也有,法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有,但是《伊丽莎白》的死神和其他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摇滚莫扎特》的死神很不一样。那两个戏的死神都是游离于主角之外的,始终是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人间,主导着家族和人类的命运走向,剧中的人物看不到死神,但是只有死神能够影响他们;而《伊丽莎白》里的死神,因为其实是伊丽莎白内心的心魔,因此只有伊丽莎白看得见,其他的人物看不见,所以死神也只属于她自己。

死神是伊丽莎白心中的一个人物,所以我们看到《伊丽莎白》呈现出了戏剧历史上最有魅力的一个死神,他不是拿着镰刀、凶神恶煞的坏人形象,反而是性感、优雅、帅气的形象。其实死神的腔调也代表了伊丽莎白的格调。因为死神是伊丽莎白内心的一部分,伊丽莎白喜欢的男性肯定是有魅力的,一定要比老实和隐忍的约瑟夫皇帝有魅力得多。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05年舞台剧照 死神

伊丽莎白和死神的形象也不是一边倒,死神虽然代表了一种命运的力量,但是我们看到伊丽莎白也有着强大的反抗能量。他们两者常常势均力敌,有时候甚至伊丽莎白占据了上风。

如果我们听一听伊丽莎白和死神的音乐,就能比较出来。伊丽莎白的音乐是以大调为主,既正气而又大气,代表了光明;而死神的音乐是以小调为主,气质阴冷、幽暗,它代表了黑暗。从音乐听觉上,伊丽莎白和死神就代表了光明和黑暗的某种较量,而这两者都存在于伊丽莎白的内心。

死神角色放入故事其实有历史依据

昆茨把死神角色放入故事,并且成为戏剧的主线,也是有依据的。因为伊丽莎白本人对于死神有着很深的依恋。她经常在日记里谈到死亡,而她最喜欢的德国诗人海涅就有大量关于死亡的诗句,伊丽莎白在日记里面也引用了很多。所以,戏剧里面,伊丽莎白每一次遭受人生的挫折都有死神的召唤。比如,她在15岁时从树上摔下,差点死去。死神抱着她出场,伊丽莎白唱道:“所有人都将你惧怕,但我想念你,无人能像你这样懂我”。这个歌词是昆茨根据伊丽莎白的诗改编出来的,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她对死神的亲近感。

伊丽莎白之后进入了宫廷,被皇太后苏菲为代表的维也纳皇室势力折磨。当第一个女儿不幸夭折的时候,她快崩溃了,死神再一次召唤她,甚至唱道,“伊丽莎白我爱你”,但是伊丽莎白依然不为所动。之后她自强不息,走出了一条人生的大阳线。她以美貌和自身的魅力做赌注,参与外交,促成了奥匈帝国的友好帮交,加冕为匈牙利王后,特别受到了匈牙利人民的爱戴,接着她又赢回了儿子鲁道夫的抚养权,一连串的胜利,让她貌似走向了人生巅峰,并且获得了自由。

这时候伊丽莎白得意忘形地向死神炫耀,表达出我战胜了你。但是死神嘲笑她说,“今日风华正茂,明日变成过眼烟云。终有一天你会知道,时间是死神的盟友”,然后,两个人就一起演唱了《当我想跳舞》(Wenn ich tanzen will)这首歌。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2年舞台剧照

伊丽莎白在人生获得高峰之后,接下来就是(面对)连续的挫折,国运衰落,德意志力量日益强大,让奥地利屡战屡败,而她的亲属也接连死亡,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天鹅国王”路德维希二世(Ludwig II,1845年—1886年)的神秘死亡。

压垮伊丽莎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她唯一的儿子鲁道夫的自杀,深深打击了她,她变得意志消沉,再次被死神召唤。故事最后,在死神的教唆下,鲁契尼一刀刺入了伊丽莎白的胸膛,一切终于结束了,伊丽莎白也终于如愿地迎来了死亡。她终于能够扯下皇后的紧身华服,只剩下纯白的长裙,奋不顾身地跑去,与同样穿着白色衣服的死神热烈拥吻,那场面就像久别的情人亲热一样自然。

在西方世界里被死神亲吻就代表着死去了。海涅曾说,“死亡是永恒的睡眠”,戏剧最后,死神给伊丽莎白提供了归宿。她的一生是努力摆脱死神的束缚、向往爱和自由的一生,但是最后她心甘情愿地在死神的怀抱中找到永恒的解脱。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2年演出剧照

所以,伊丽莎白和死神在戏剧上一直是拉锯战,从死神一开始救起了伊丽莎白,爱上了她;到两人对抗,伊丽莎白得到阶段性的胜利;再到受挫,伊丽莎白阶段性的胜利;伊丽莎白再次遭受更大的挫折,到最后伊丽莎白欣然接受死亡。可以说,这条主线是伊丽莎白的心路历程。

我们不能说这个故事的结局是谁战胜了谁,因为伊丽莎白和死神的本质关系不是敌人。死神爱着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也向往死神带来永恒的安宁,他们最后其实是互相成全,死神终于拥有了伊丽莎白的爱,而伊丽莎白也终于与自我和解,拥有了永恒的安宁。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讲述了《伊丽莎白》的戏剧风格特点,下一讲,我们将重点讲述《伊丽莎白》的音乐风格特点。

 

本节音乐剧卡片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同我们一起进入经典音乐剧的世界



文章作者

费元洪

发表文章104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1871人

资深音乐剧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费元洪·一听就懂的音乐剧

用40+部经典叩开全球剧院大门

686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1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