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刚
2020-05-04·阅读时长3分钟
点击上图,了解更多课程信息
《三联生活周刊》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国群星闪耀时》,我是王刚,这一集我们将走近著名学者、文物专家、收藏家王世襄。
要想准确描述王世襄先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后人在他的身上添了很多标签,“一代奇人”、“北京最后的贵族”、“中国第一大玩家”等等,在我看来,任何单独的称谓都难以全面地概括王老的一生。称呼其为玩家、大玩家、老玩家,有点失之于表面。那样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过去纨绔子弟的那种玩,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王世襄先生爱收藏,爱古物,也爱养鸽子、逗蛐蛐,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哪种爱好,都在他手里玩出了一门学问。
王世襄先生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他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书画、家具、髹漆、竹刻、民间游艺、音乐等多方面。他是中国的收藏大家、国学大家、文学大家,一生著述30多部,他的著作《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家具领域的里程碑式著述,在我家中,还珍藏着《明式家具珍赏》这部书,图文并茂,凡是明清家具的收藏家,无不拿这本书作为断代、判断真伪和欣赏明式家具的标准。
此外,他花了将近10年写作的《髹饰录解说》,可以说为中国古代漆器研究开拓了一个无可替代的领域。他在80岁以后注释写作的《蟋蟀谱集成》、《秋虫六忆》、《明代鸽经·清代鸽谱》、《说葫芦》等内容,更是门门绝学,令人惊叹不已。
他的好友启功曾评价道:“王世襄先生的’玩物’不是‘玩物’,而是‘研物’,他不但不曾丧志而是立志。他将古今典籍、前辈耆献、民间艺师取得的和自己几十年辛苦实践相印证,写出了这些(部)已出版、未出版、即将出版的书。可以断言,这一本本、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
在王世襄先生一生的收藏中,他最痴迷的是明式家具,从40年代青年时期开始,一直持续收藏了40多年。虽然他出身世家,祖上出过进士、状元及第,父亲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官,母亲出身于南方钟鼎之家,可谓家世显赫,但王世襄先生的全部明式家具,没有一件来自他的家族世藏,全是他骑着自行车,从市井瓦肆甚至冷摊晓市上一件件搜集、载回来的。
熟悉王世襄先生的朋友都知道,他有个带大货架子的自行车,能载一二百斤重,架子上常备粗线绳、麻包片、大小包袱,有时间就骑着到处看家具,买到东西就能捆车上带回家。他常去北京天坛北侧的“鲁班胡同”,里面聚了很多老北京古旧家具修复作坊和商铺,看到心仪的物件,就拿自行车拉回家。对于这种事情,他总是乐此不疲。我本人也爱收藏,这种“淘宝”的乐趣,我是深有体会。
生活在时局、思想动荡的20世纪,王世襄先生也经历过一些磨难,但是他一直保持着“不冤不乐”的心态。这是句北京老话,王先生常挂在嘴上,他给人解释过:大凡天下事,必有冤,始有乐。历尽艰辛,人人笑其冤之过程,亦即心花怒放,欢喜无状,感受最高享乐之过程。倘得来容易,俯拾皆是,又有何乐而言。于物、于人、于学问,他都是这种状态。
2003年,90岁的王世襄先生想为他的收藏寻找新的主人。于是有了后来轰动文博界的嘉德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当时几乎件件创下了拍卖纪录。人们似乎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王世襄先生的敬意。
我也曾参与了那场拍卖会,有幸获得了一件王世襄先生收藏的明朝青铜太监像,这件作品之所以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的一只手的食指是微微翘着的,我想王老当年买它也一定是看中了这个点睛之笔。巧合的是,我当年正在电视剧《江山风雨情》中饰演崇祯驾前的太监总管王承恩,收藏这件作品真是一种机缘巧合,现在越看越有味道。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九十五岁。随着王先生的辞世,他的研究及学问,即将成为真正的绝学。为了纪念这位大家,2014年5月25日,在王世襄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之际,《三联生活周刊》推出了一期《王世襄与他的朋友们:张伯驹、陈梦家、朱家溍、汪曾祺》,封面专题报道带读者回顾了王世襄先生的一生,也通过王世襄和朋友们的相处,向大家展示了那一代人的态度和风范。不管时代如何动荡起伏,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标准。
就像王世襄曾在一张给自己做的花梨大案的铭文里写的:世好妍华,我耽拙朴。大概意思是说:现在社会喜欢繁复,我却沉迷于简朴的东西。这种坚守在我们今天看来,尤其难能可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世襄丰富而充满趣味的世界,感受他的品味与审美。
发表文章1篇 获得21个推荐 粉丝29人
演员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