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磊
2020-05-04·阅读时长3分钟
点击上图,了解更多课程信息
《三联生活周刊》和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国群星闪耀时》,我是黄磊,这一集我们将走近著名作家巴金。
说起巴金先生,我想很多人一定听说过他那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这几部作品描写了在20世纪初那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传统封建大家族的命运如何变迁,人的思想如何一步步从陈旧走向创新。这些作品饱含了巴金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对人性解放的呼喊。正如他一生所追求的那样。其中《家》这部作品刻画的高家兄弟——隐忍懦弱的大哥“觉新”、勇敢叛逆的弟弟“觉慧”的形象,早已定格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中。
我曾经出演过根据巴金先生作品《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里头扮演的就是那个传统大家庭中的长兄“觉新”。他作为一个名门望族的老大,为了家族利益和前途牺牲了自己,忍辱负重地放弃了很多东西,最后连他委屈求全的家庭也失去了。
年轻的时候,我其实不太喜欢他这样的性格,太过于逆来顺受,隐忍退让。我反而更喜欢当时陆毅扮演的三弟“觉慧”,他是一个富于革命思想、充满朝气、激进叛逆的新青年,据说这也是巴金先生本人的原型。但是慢慢年长了之后,我越发能够体会巴金先生笔下的这位兄长,作为一家之长,他身上所承担的压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一声不吭,默默挑起了所有家庭的重担。对他来说,这是一份沉重的爱。
《家》这部作品是巴金从法国留学归来,住在上海闸北宝山路的一间简陋屋子里完成的。1931年后的约一年半的时间,巴金一直处于闭门写作的状态。然而,在《家》这部小说完成时,巴金的大哥却突然自杀了。对于巴金来说,大哥一直是最重要的精神和物质支柱,在留学法国时,巴金曾写信给大哥,说:“没有你在,纵有千万的人,对于我也是寂寞”。大哥的去世,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
我能理解巴金先生为什么要刻画这样性格迥异、不同类型的人物,他从自己的生活、遭遇中不断觉醒,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在时代的裹挟中有许多的无可奈何,但又充满了悲悯与大爱。我想,经历过命运起伏的一代人,越到年纪大了,越能理解巴金。他是一个充满激情又一生严肃思考的人。巴金形容自己在大家庭里的生存哲学是,“我要做自己的主人,我偏要做别人不许我做的事”。这份“叛逆”,是他对抗外在束缚的精神信念。巴金是一位敢于说话的人,他晚年以托尔斯泰为榜样,毕生追求一个讲真话的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在很多当时的年轻人心中,巴金的文字所流出的对人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可以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救赎和安抚。
他也是一个终身的温情主义者,虽然巴金先生不善言辞,但是他通过书信表达的对家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他曾经在90岁高龄的时候,给外孙女写了一封慈爱的信:“我要告诉你:祖父的爱、外公的爱是不要报偿的,是无穷无尽的,它永远在你身边,保护着你。你们不理解我,但是我爱你们。我仿佛还能够把你高高举起。“
他也是一个对自身道德要求非常高的人。晚年的巴金先生被接到杭州疗养,按照他那时的待遇,可以要求专列接待,但他只包下了一个软卧包间,仅让家人随从。巴金先生很受人崇敬,他的威望就是建立他真诚、厚道的为人处事之上,他对任何人都热于相助,对自己却严格要求,不愿意给人添一丝麻烦。所以身边的朋友们无一不尊重、爱戴他。
2005年10月17日,101岁的巴金先生离开了我们。活了一个世纪的巴金给后人的印象温和而谦逊,而这背后,也藏着文人的挣扎、矛盾、勇敢和正气。为了纪念他,《三联生活周刊》做了一组封面专题报道,题目叫做《巴金:世纪文人的中国生存》,从他的人生经历、文学创造、生存环境等不同角度,回顾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记者通过采访巴金后人、挚友以及文学研究者,给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巴金。
他的心中有一片自己的天地,看得很远,非常宽厚。生活中的爱恨、悲欢、苦辣,人性的复杂,都在他的笔下被细腻描摹。他是一个正直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善良的人道主义者,他的真与善,也一直深深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沿着他的人生轨迹,从中寻找生命的力量和勇气。
发表文章1篇 获得22个推荐 粉丝38人
演员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