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领读】咏梅带你走近杨绛

作者:咏梅

2020-05-04·阅读时长3分钟

43449人看过

【领读】咏梅带你走近杨绛

12.4M
00:0009:01


《三联生活周刊》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国群星闪耀时》,我是咏梅,这一集我们将走近著名作家、学者杨绛

提到杨绛,很多人都知道,她是一代才女,出身名门,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与丈夫钱钟书相濡以沫的爱情,更是打动了无数人。她的一生波澜起伏,虽然生于乱世,经历过无数风雨坎坷,但自始至终,杨绛都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温厚平和,明媚从容,淡定优雅。

作为晚清革命派的后代,杨绛从小接受了最完备的现代教育,虽然大学所学为政治学专业,她却始终不为当时涌动全国的革命风潮所动。1932年春天,杨绛进入清华大学就读,并与钱钟书相识,属于两个人的半世传奇,就此开始。从借书,到写信,两人渐生爱慕。

在清华园,钱锺书对杨绛说:“我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杨绛听后,觉得与自己平生志趣颇为相投。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成婚,不久便一同出国留学,从英国牛津到法国巴黎,都留下了他们求学、相爱的足迹。

杨绛虽然出身大家族,却从无娇小姐的做派,处事干练,为钱钟书挡风遮雨,在生活上悉心照料,成为他笔下“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抗战期间,杨绛一家陷入上海孤岛,为了让丈夫安心写作《围城》,她一面教书,一面承担起所有的家务,甘心做一位“灶下婢”,温良贤惠,把生活打点得精细妥当。

直到去世前一两年,杨绛先生还在为整理编辑丈夫的手稿而忙碌。她这样评价自己:“钱钟书的天性,没受压迫,没受损伤,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这是不容易的。”她一向对自己评价不高,唯独在这个意义上,她觉得自己“功莫大焉”。

自从遇到了钱钟书,他就成了她的生活重心。但是,她的文学才华,也并没有因此被埋没。解放后,她跟随丈夫钱钟书,从上海回到北京,先去清华当了老师,然后又和钱钟书先生生一起进入中国科学院,任职于外国文学研究所。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花了20多年的时间,翻译了著名文学作品《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不断在公演;80年代,杨绛先生重新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创作,尽管那时她已经70多岁了,仍旧笔耕不辍。1981年,她写出了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又写出了散文集《将饮茶》;2002年,她写下了那本最广为人知的散文随笔《我们仨》,用平实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感人至深。

杨绛的文字平实质朴,读来却有一种通透的力量。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平实都是她作品的热心读者,女儿钱瑗曾对爸爸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虽然杨绛一直觉得自己的散文平平淡淡,但就连钱钟书也承认“杨绛的散文比我好”,还说“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

她按照自己的内心去面对一切,也用内心的真情实感去写作。她的人生摆脱了一切成见。就像她自己后来在96岁写的书《走到人生边上》的自序里说的,“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好在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无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碍我思想的自由。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的事,不是专门之学,普通人都明白。”

2016年5月25日,105岁的杨绛先生离开了我们。为了纪念她,《三联生活周刊》做了一组封面报道,题目叫做:《杨绛:〈我们仨〉的世间传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从文本阅读,到人生经历,来重述了杨绛先生的一生。我们的记者走访了杨绛从小生活的故乡无锡、苏州,采访了熟悉她的亲属、故人,回顾了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在牛津求学的点滴往事,归国后的心理历程,她的创作和文学才华,多重视角展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杨绛先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间,杨绛先生与世无争,不追名逐利,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天真与单纯,也许,这正是今天看来,她格外令人动容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走进杨绛的最真实的人生和她超然的内心世界

文章作者

咏梅

发表文章1篇 获得153个推荐 粉丝164人

演员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国群星闪耀时·第二季

时代沉浮中的12种人生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2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