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粤明
2020-05-04·阅读时长3分钟
点击上图,了解更多课程信息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国群星闪耀时》,我是潘粤明。这一集,我们将走近著名的艺术大师丰子恺。
作为20世纪文化史上令人仰之弥高的大家,丰子恺因其赫赫有名的“子恺漫画”被大众熟知。
他的画含意隽永,笔致简练,立意新奇,常有生活之意趣,又暗藏社会时弊,饱含真、善、美的人间情味,使无数观者不曾远离生活却又仿佛体会到一个更干净纯粹的世界。
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都是“人”。人者,仁也。他的画里,有一颗爱人的心。画如其人,丰子恺就是这样一位保留了最大的本真和本善之人。
1914年,少年丰子恺离开家乡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跟随李叔同、夏丏尊学习绘画和音乐、国文和翻译,这两位老师为他日后的艺术人生奠定了扎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受恩师李叔同的影响,丰子恺决定成为一名画家,并将“器识文艺”作为他人生最重要的准则,用一生去遵循。
为了学习更新、更前卫的绘画思想,毕业后的丰子恺前往日本留学,“邂逅”了竹久梦二的画作,他的画中有命运的悲欢离合、严肃的人生滋味,更有对众生深沉的悲悯与爱。这种风格,暗合了丰子恺的心肠。丰子恺得到巨大启发。
回国后的丰子恺,开启了人生的辉煌。他学以致用,先是创作了成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茶楼一角,客人已散,桌上散放着茶具,卷起的帘外悬着一弯新月……寥寥数笔,意境斐然。
很快,人生第一部漫画集《子恺漫画》出版,叶圣陶盛赞说:“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人的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
然而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精通日语的丰子恺写下“宁当流浪汉,不做亡国奴”的立身之言,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艺术逃难之旅。
战乱中,他从未停下画笔,创作了两部画集《大树画册》《给恩狗的画》,一部记录了逃难时所见,另一部则描绘了小儿子的生活点滴,虽然当时国家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但他的画作传递的都是希望和爱,他想告诉人们面对山河残破、生死离别,仍应顽强坚持,努力抗争,不放弃生活的希望。
晚年动荡的时局和病体的虚弱,未能磨灭丰子恺创作的意志,他用46年的时间,在临终前完成了对恩师李叔同的承诺,一部450开共6册的《护生画集》。这部画集谈母爱、谈信誉、谈人性中最闪亮的光辉,从中我们能看到他46年创作上的变化,更能看到一个人的人心,一个坚持真善美的大爱之心。
我的绘画经历与丰子恺先生大不相同,但相似的情感体验使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丰子恺先生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喜爱画画,之后因为课业工作繁重,一时中断。2015年友人送我一套笔墨纸砚,加之受到父亲常年研习书法的耳濡目染,激发了我写字的欲望,我开始用毛笔抄写《心经》,写得多了,想给《心经》配图,我记得很清楚,2017年春节后我重拾画笔,发现越画越有趣,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我随身携带速写本,有空就会勾勒几笔,最开始我喜欢画佛像,现在更喜欢一些前卫的表达,画完将它发在微博上,作为一个人生日记。
画画使我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心境,我感觉人很渺小,就像是宇宙中的一粒灰尘,但通过艺术我能够感受历史,品读历史,这是一种缘分。我也希望大家通过我的画,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能在现实之外,收获一份心灵的栖息之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善美,像丰子恺先生一样将日子活成妙趣横生的艺术人生。
记得丰子恺先生在《丰子恺画集》的《代自序》中这样写自己的艺术志趣:“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我想这也是我要追求的。这一句话,也道尽了他至今还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潘粤明临摹的丰子恺的漫画《手倦抛书午梦长》
其实丰子恺先生不仅仅是位画家,他一生涉猎广泛,著作等身,在音乐、文学、翻译等诸多艺术领域均造诣颇深。
音乐上,他创作了多部音乐理论著作,是一位热心普及音乐的教育家;设计上,有150多本书的封面及插图是他所作;文学上,他的散文以《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名世;翻译上,他是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第一位中文翻译者。
2018年11月适逢丰子恺诞辰120周年,《三联生活周刊》刊登了两篇文章《画外丰子恺》、《丰子恺的人间情味》,三联记者采访了丰子恺的孙子丰羽和长外孙宋菲君,回溯了他一生的故事和创作,以寄哀思。
接下来,欢迎与我一起走近这位艺术大家——丰子恺。他一生经历怎样的苦难与救赎?他的“子恺漫画”为何历久弥新?多面丰子恺是如何炼就的?
让我们共同从丰子恺先生的历史过往中寻找答案。
转发下方海报
与更多人一起
分享12位文史大家的人生故事
发表文章1篇 获得63个推荐 粉丝128人
演员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