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身份要求她既要思考田野调研中常见的伦理议题,更要决定以何种方式写作。前者要获得“内部人”的视角(肖索未:《欲望与尊严:转型期中国的阶层、性别与亲密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一八年版),且不说在海量的实地考察中“挣扎”“彷徨”是再常见不过的感受;后者—也就是自我民族志的写作方式—则让问题难上加难:“我”如何分辨模特/生活和学者/专业之间的分野?关于对研究对象,同时也是“我”的“共情的理解”,又应该如何将个中滋味展现给读者?
11-28 07:06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