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新课|文学课第三季来啦!

作者:中读小秘书

2020-08-10·阅读时长7分钟

4950人看过

发刊词|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

21.2MB
00:0015:27

三联中读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李菁。

大家对中读的文学系列精品课应该已经不陌生。《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关注20世纪的现代派小说家;《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探讨了21世纪的当代作家。有很多听众在评论区留言:“什么时候能请各位老师带领大家读读世界经典名著呢?”千呼万唤始出来,在第三季课程中我们终于要重读经典。

点击图片查看文学精品课第一季

点击图片查看文学精品课第二季

关于经典,最常听到的定义就是“经典是那些你正在重读,而不是正在读的书”,比如狄更斯、契诃夫、简·奥斯丁、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这些名字是我们在课本里见过的,也常年位列各大书店的畅销榜单,是所谓的“此生必读系列”。当我们真正阅读时,就会发现它们的魅力正在于常读常新,永不过时;

其次,我认为阅读经典实际上还是有最佳状态的,不见得是在青年时代,而恰恰是在一个人的成熟时期。年少时,大多数人或缺乏阅读技能,或缺乏人生经验,很多书读得囫囵吞枣,很多时候都是在“被读书”。因而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自主选择的阅读,倒显得更有价值;

当然,这种囫囵吞枣似的青少年阅读,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也产生了实际作用,因此当我们站在人生中“三十而已”、“四十也罢”的十字路口上,重读经典,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在重读自我;

最后,所谓“正典”是西方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是指那些影响了整个文学史的书写,让后世作家感到难以超越、产生焦虑的伟大作品。因此,阅读正典就是站在文学经典长河里,摘取那些照亮历史的启明星。

有人说创作一部小说就是创造一个世界,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美丽新世界”很好,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心灵、减缓我们的焦虑……什么都好,除了,它是虚构的。

生命之“重”与小说之“轻”间的矛盾,似乎是今天我们面对文学时普遍遭遇的困境。小说的功能只有逃避现实,在纸上、云端建立一个个“理想国”或“乌托邦”吗?

▲狄更斯

19世纪的小说家们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在那个充满危机与挑战的时代,对现实生活的批评正是由小说来承担的。通过书写,他们直面自己身处的时代,并做出了回应。

也正因此,这些作品能够赢得我们的共鸣,它们并不是简单讨论历史事件的好与坏,而是用真实的笔触,饱含热爱地写出一个个民族在非常时期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在这苦难中蕴含着对生命的悲悯。

身处“后疫情时代”,当我重读经典,不禁感慨当下。

沿用第一季的思路,主讲人的阵容我们邀请到了国内最资深、最权威的专家,学者,作家组成。假设一部经典作品应“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所说的一切”,这些老师则致力于“穷尽”对一部部经典的释义,因此他们无疑是最好的解读人。

▲歌德

比如,来自北京大学德语系的胡蔚老师是国内权威的歌德研究者,她告诉我们,《浮士德》文本中融合了宗教、科学、思想等方面的前现代信息符码,想要理解这部以难懂著称的作品,首先需要破译这些符码。而胡老师就将带领我们一起揭秘歌德,真正读懂《浮士德》,真正了解这位“人中之至人”。

我们知道歌德是一位跨越十八、十九两个世纪的伟人,他在晚年率先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进入19世纪以后,尤其是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开始成为主流,法国便是策源地之一。而提到“法国”、“现实主义”、“伟大”这些关键词,便不得不提“文学中的拿破仑”——巴尔扎克。

但是,在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看来,在中国,巴尔扎克无疑被严重碎片化了,同时由于他被神化,就使得一种固化的话语围绕着他,简直就像裹尸布缠绕着木乃伊。董强老师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第一季中对昆德拉的精彩讲解给听众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希望这一次通过他的讲述可以还给大家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巴尔扎克。

我们想介绍的另外一位法国作家是司汤达,其代表作《红与黑》被文学评论家视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北大法语系的王斯秧老师告诉我们,这个“第一”体现为,在《红与黑》中第一次出现塑造个体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决定因素——人物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想法都受到社会规则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司汤达还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社会学家。

批判现实主义的兴起,无疑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想想那句历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开篇之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对18世纪动荡社会现实的描述,常被视为是对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特征的影射。

来自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乔修峰老师认为,狄更斯等19世纪的英国作家延续了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的精神——以“社会德性”或“社会情感”为动力,并视之为健康社会的根基,因此他们的作品总使我们反思: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2020年恰好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就让我们通过重读来一起缅怀这位伟大的“雾都作家”吧。

▲简·奥斯丁

另外一位来自英国的女作家简·奥斯丁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人气不减,有人说“她两百年前写下的故事,依旧是我理想爱情的样子”,有人说她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老师认为,奥斯丁的伟大在于“用最轻松的方式,确立了小说的难度”,同时她也为广大女性同胞们传播了婚姻的诗学,为合情合理的爱给出了近乎所有答案。

回到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欧洲的发展进程,英国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以后便开始走下坡路,批判现实主义的中心也由英、法转移到了俄国。在本次课程中,我们选择了两位最具代表性的俄国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和契诃夫。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作品,也是19世纪古典文学的高峰,它更为广大读者所认可的身份是“一本著名的爱情小说”。其实在女主角安娜的悲剧爱情故事背后,展现出的是十九世纪人类智慧的复杂。作家石一枫向来以语言风趣幽默、观点机智犀利著称,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会发现当社会和时代发生巨大变化时,人类的情感生活尤其是爱情观念总会表现出相应微妙而复杂的变化。

契诃夫比托尔斯泰晚生了30多年,却在托尔斯泰这棵文学大树的浓荫之下开辟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与之并肩构成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后的高峰。翻译家,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文飞老师告诉我们,较之于他同时代的作家,契诃夫及其创作体现出了更多的现代性和现代感,他人生哲学中的民主精神,他创作中的实验色彩,他面对现实的存在主义感受,这些都与我们所生活的21世纪仍发生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还有那么多人喜欢阅读契诃夫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

▲爱伦·坡

另外一位以短篇小说闻名的作家是来自美国的一代传奇大师——爱伦·坡,他的出现也为我们这次课程增加了一笔神秘的黑色:侦探小说、恐怖小说、哥特小说、科幻小说……似乎在每条道路的起始都能看见爱伦·坡的脚印。复旦大学教授马凌老师在这些分叉的小径中发现了一个专属于爱伦坡的宏大宇宙:南方、哥特、黑森林,变态、渴望、自我折磨。这是十九世纪的不同侧面,人们追求恐怖、惊奇等暗黑元素所引起的审美快感,其实也映照出了异化的心理状态。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也是一位复杂且有趣的开拓者,他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在展现人物内心精神的矛盾和冲突上,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高峰——意识流小说可谓“一脉相承”。詹姆斯一生常年往返于欧美两地,在病逝的前一年加入了英国国籍,因此北大英语系的毛亮老师称其为“跨大西洋”的美国小说家,而他的作品也总以“在欧洲的美国人”为主题,联结了英国维多利亚文学和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两个不同的传统,成为沟通欧洲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桥梁”。

▲王尔德

压轴出场的是在十九世纪末去世的英国作家王尔德,这也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作家,近几年国内又兴起一阵“王尔德热”,也一再刷新我们对这位“唯美主义圣徒”的认识,发现其人生和作品的二重性。翻译家陈以侃认为王尔德的作品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他的小说出世便带着一种颠覆和挑战的意味——颠覆既有的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挑战人们的种种成见。王尔德将焦点对准人,揭示了人的复杂性,这种对人的自我探索,到了二十世纪以后越来越丰富。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回到我们的第一季《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继续探寻接下来的故事。

点击图片“进入文学的黄金时代”

最后,我们还邀请到了作家孙甘露老师来为整个课程画上一个句号,重读经典的意义何在?孙老师将用多年来对文学的爱与理解给出他的答案,期待他深刻的洞见能帮助你找到自己答案。

在经典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自己早已知道的事,但却又有着微妙的不同,借由这一点点不同,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经典帮助我们成长,并不断探究那个终极的问题:

人应该是怎样的?人还可以是怎样的?

好了,就带上你的困惑、迷茫、问题,我们一起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吧,重温文学曾落在地上的力量,重拾那些为一个故事而喜悦、悲伤、牵挂的心情吧。

我是李菁,感谢你的收听。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人一起共读经典

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


文章作者

中读小秘书

发表文章279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9126人

中读课程打卡规则官方发布账号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

邂逅10位当代文学巨匠 | 小说大师课第二季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