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读课代表
2020-10-23·阅读时长10分钟
三联中读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李山。
这次一起读《论语》,主要是跟大家交流一下,这么多年我读《论语》的一些体验、一些收获。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答案当然很简单——它很重要。重要在哪?《论语》应该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从何说起呢?《论语》这本书,“论”不要读论(lùn),而是论(lún),是鞭策的意思。这个词不是从《论语》才出现的,早在《诗经》里就有“乌伦”“钟鼓”这样的说法,指乐师们不断按照秩序去演奏钟鼓,演得有条理、前后连贯,在《诗经》的《大雅•灵台》篇就有这样的词。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去世了以后,学生们把孔子平时谈话中那些深入他们内心的、让他们印象深刻、受到人生启迪的言论编撰起来,而且不是一次编撰成的,它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累计一定数量后,有了一些条目,就写成一卷,一共是20篇。
所以这本书不是孔子著的。孔子不著书,或者说我们今天看不到孔子本人的著作,他的文章没有流传下来。
同样的,苏格拉底有对话录,现在翻译过来的苏格拉底全集有四大册,书的作者是柏拉图。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实际上表达的是自己的观点,这跟《论语》又不一样。
《论语》里的言论和后来的儒家文献里——包括《大学》篇里边的“子曰”,有些见于《论语》,有些不见于《论语》,这些东西是假的吗?未必。但《论语》里凡是说“子曰”的,都应该是受过孔子教育的、跟孔子在一起生活过、学习过的学生们,在老师去世以后把他的一部分言论回忆起来了。这些言论都曾经感动了他们,或者启发了他们。
我们读完《论语》后,会发现一个和其他文献里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呢?是孔子的形象。汉代的文献,包括《礼记》在内,对孔子多多少少都“神化”了。汉代甚至不着边际了,认为孔子是穿着黑色衣服生下来的,是老天爷派他下凡给汉家立法的,越说越玄乎。但《论语》中,孔子的音容笑貌是能够在他的言论中看到的,是温和的、亲切的、循循善诱的。所以他有时候也开玩笑、也哭、他有喜怒哀乐,有血有肉。
这部书对中国人而言影响巨大。有一位思想史家、哲学家李泽厚。他做过一本《论语》的译注,就是翻译《论语》。在这本书里,他说如果从汉代算起,哪本书对我们中国人影响最大,哪本书印数最大?毫无疑问是《论语》。为什么?因为《论语》在过去,只要是能读得起书的人家,小孩子都会从小读《论语》。甚至在汉代的文献里,皇帝小时候也要读《论语》。当然还有另外一本书叫《孝经》,所以汉“孝治天下”,据说《孝经》是孔子传给曾子的。不论怎么说,《论语》是一定要读的。汉武帝十七岁当了皇帝,马上就提出修儒术,这可能跟他小的时候读《论语》有关——实际上他的父亲、他的爷爷尊的都是道家,但是他怎么突然就对儒家那么感兴趣了?这可能跟从小读的书有关。当然这个问题还可以接着探讨。
所以,《论语》对中国人而言影响巨大。我们人类文明是有历史的,有文化的。比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大陆文化;地中海,比如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文化;还有后来的欧洲文化,接受了希腊文明、罗马文明,还有希伯来文明。希伯来文明的代表就是《圣经》,它对西方的影响也是至深至广的,到今天仍然如此。
这其中,不同的文化人群往往读着不同的经典。怎么区分文化人群呢?一个办法就是从他读的经典来看,比如说《荷马史诗》《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的这些悲剧,对一个文化人群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印度产生了佛教,而佛教在那里的影响远不如它在中国、日本,尤其是中国,自从汉代以后,它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精神里很重要的一部分。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生活,佛教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经典的作用。
什么是经典?
首先它自己的内容要够标准,这种书对人生的启迪是往上走的。有些人写的书,对人生的启迪是往下走的,但经典著作都是往上的、往深里、往广里走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话在 2500 多年前由孔子说出来,四海之内的人没有什么高低贵贱,谁发育得好、谁的人种差,这种话在孔夫子这儿是不存在的,四海之内皆可以成为兄弟。这种话是教人向上的,它不是闹义和团的——“只有我好,别人都是坏人”——而是启迪的。所以,这是经典本身要的内容。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它参与了文化人群的精神运动,也就是说,它进入到历史了,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了。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有些学者研究美国宪法,这算是闲书了,其中有一章谈论莎士比亚戏剧。这应该是我们这些学文的去讨论的问题,跟宪法有什么关系?有。因为在美国建国的时候,那些有投票权的男性们,当然也包括女性,人人都知道莎士比亚。通过看戏、读剧本,一个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谁启发他们呢?很多是莎士比亚给他们的感觉。这是一个文化的基础,一个时代心态的造成,对共同价值的追求往往是由经典组成的。
我们也常说,在中国有很多地方的方言你听不懂。比如北方人到了粤语区,可能待一年能听懂一部分,但是不妨碍我们是一个文化人群,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是读四书五经的。尤其是这八百年来,大家有共同的话语,这就是经典的价值。
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这个东西虽然很古老,但对今天没有价值,实际上我们也是可以摇头的。但是《论语》不是这样一部书。首先,《论语》里谈论的话题,不是一套知识,不是通过推演、通过分析得出某种结论来让你认知——它当然也可以让你认知,但是它主要不是这样的作用。它教你什么?启发你做人。实际上每个人生下来就具备各种条件,比如说我们的智商,我们的情感,《中庸》里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人生下来就蕴含着喜怒哀乐,各种情绪都可以表达。我们可以哈哈大笑——动物很少有哈哈大笑的,猴子也不会笑,人脸上表情的复杂性是任何动物都不能比的,这就是我们进化的完善。
中国古人也说,天地万物,人最灵,是五行之精华,天地之灵气。这个话两千多年前的儒者也说过,但它同时也是我们的麻烦。人生下来,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条件,但如何把它转化为你的人生状态?我觉得这是需要一份实践功夫的,也需要一番明澈的涵养。
我们由一种动物的存在变成一种人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很多的磨练,而《论语》可以帮到我们,这是它的一个现代价值。现代价值是什么?当今中国人是勤劳的、勇敢的。抽象来说,中国人都不错。但是当下,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很不好的表现,我们可以称之为“戾气重”,爱发脾气。
过去经常报道,因为一点什么事情,两拨人就干起来了。你说这些人是坏人吗?不一定。他搂不住火,就是有“戾气”。人和人打交道,只要一发了火,就意味着失败。什么失败?交流失败,沟通失败,合作更加谈不上——你和你的孩子发火,让他好好读书,一发火,交流失败;你跟同事发火,交流失败,跟上级更是如此。所以《论语》里边说,什么是人生的糊涂(之处)?“人生惑”,疑惑的惑,迷惘。注意,孔子在两处提到人生的“惑”,不是在知识上不懂,而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比如说樊迟问:我们如何明辨人生之惑?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此非人生之惑矣?”什么叫一朝之忿?小青年在马路上跟人家三言两语,轻重不得,抄起砖头来把人打了,这就是一朝之忿。他不是打伤了或者打死了,他也不是故意的,就是搂不住火。这个时候只会害了自己的身体,因为要坐牢,打死人还要偿命,连累亲人,这就是人生的“惑”——搂不住火。
所以《论语》打开头一篇,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接着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然这个解释有歧义,有一种说法是你教人家东西,人家学不会,是“人不知”。但是我不采用这个说法,而是“人家不知道你”——你说我是干什么的,结果人家说我不知道。像我们这种人,已经快进入到老年了,在教育这一行干了很多年。我某次去开学术会议,说我是李某人,人家不知道,我就“愠”,就可以联系孔子的说法。人不愠是君子,那么愠了呢?当然,你未必是个坏人,孔子也没说你愠了就小人。小人这个词实际上在《论语》中,有的时候指坏人,有的时候指地位低下的人,有的时候就指没出息的人。我倒觉得,人家不了解你,你就跟人家发火;开会的时候人家发个言,你就怀抱着私愤,批评人家、挑剔人家的话,起码算是个没出息的人。
我们人生,实际上“人生代代无擎雨”,总会遇到这样的困难,了解了这一点,“人不知而不愠”,我们不要恼怒别人,怎么做到呢?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求诸己”,从自身找原因,你就不会去愠。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虽然未必说地位有多高,但就能接近君子了。我们今天说这个人是君子,不一定他能力有多强,但是做人是“有格的”,有品的,不是到处散德行的那种人。所以这就是读《论语》的一种要点。
所以读《论语》,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什么?有人说读《论语》可以学学文言文。是的,可以。但是一句一句的文言文,如果只学点句子,将来连作文也不会;说可以了解点孔夫子的知识、儒家知识,这也对。因为我们要了解儒学,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是要读《论语》的。孔夫子是儒家的开山之人,后来孟子引申他,荀子引申他,到了陆象山、王阳明、朱夫子、朱熹都在引申他,甚至孙中山,包括我们的这些老前辈也都受他影响。但如果仅仅如此,也不用费这个事来读。
到大学里边,我们经常学习一套知识系统。就像一开始学代数,后来学微积分,然后再学其他的。《论语》这本书却不一样,比如说“人不知而不愠”,它不是个知识。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里面就谈到说,孔夫子不是个哲学家,《论语》里面老是有格言。是的,如果你要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界定,从概念、判断、大前提、小前提,然后得出一个玄妙的结论。从这个角度去说,它的确不是一部哲学著作,甚至不如老子那么玄妙。
但它是一部人生之书,教你人生意态的一部书。所以要早点读,“少习若天成”。
如果你想学做人,读点《论语》还是很有帮助的。我读《论语》也是上大学以后,上高中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学过。我们这些 六零后,八十年代上大学,那时基本上《论语》在高中课本就没有选过。但是上了大学,读了好多年也是没有读懂。实际上真正懂了以后,还是会吓出一身汗——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人要愠了呢?起码没出息。这个时候要警惕自己,实际上读《论语》也是警惕我们人身上的那种“非人”的东西,无价值的东西。当动物性的这种东西主宰了我们,使我们变成一个不是东西的东西时,就麻烦了。
所以读《论语》,尤其在中国人身上戾气很重的时代里,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具体到每一个人,读《论语》是涵养我们的生命,提升我们人格的主体性。所以,你不能把孔子和《论语》当成一种道德说教,“妈妈论”“婆婆论”,它是告诉你人生在一种情境出现了以后,你应该怎么去处理。
我最后想举一个例子,来表达我们读《论语》的不容易。有的时候你可能老早就念了——我二十多岁念完《论语》,但有些道理可能四十岁才懂,为什么遇到事了才懂?比如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句话翻译一下,人活着靠正派,但歪着活也能活到最后,甚至也可以得个善终。但是孔夫子告诉我们,你这是侥幸逃脱。做了坏事没人追究,你就是侥幸逃脱。这个事情,我是什么时候才懂的?当年河北省有一个奶粉厂往奶粉里放三聚氰胺,吃死人了,后来大家议论说这个事不是一家有,很多奶粉厂放了也没吃死人,或者说吃死人没告它。“人之生也直,罔之生有幸而免”。不幸你没免,抓的就是你。而且你不能抱怨,你做了这事情了吗?做了就是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理想;天网恢恢,也的确有漏的。
过去都说,颜渊那么好,30岁死了;盗跖吃活人,也活了个善终。我们回到《论语》这句话,我们安全做人,不说有格调地做人,我们行得正,才是最安全的。你像这种智慧,碰到事了以后才会吓一跳,原来他早就说过。
所以《论语》怎么读?它不是一部知识的书,也不是教文言文的,《论语》里的确是有后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很多线头,我也会跟大家讲。但是《论语》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之所以要去读它,花点时间、花点精力去读它,是因为它受用。它使我们受用,它能涵养我们。
我们在讲的时候,会分成一些话题,比如说《论语》中谈仁,谈礼,谈义等等,分成一些区域来讲。《论语》有个特点,我们刚才说过,它不是个知识体系。讲《诗经》的时候,我们还能给它按主题分类,但《论语》就难。然而我们毕竟要讲清楚,因此会按照一些范围去讲,但未必都严丝合缝,因为那也不是《论语》。
另外,如果大家读《论语》,手边应该有一本书——简明扼要的《论语》注本。这个注本,我推荐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比较能看得懂的也可以用,这个是因人而异的。
好了,关于讲《论语》、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再见。
如果你喜欢本讲内容
欢迎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发表文章221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3556人
中读发布课程书单、彩蛋、更新通知等信息的官方账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