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李约瑟之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比较科学史?

作者:陈璐

2020-11-11·阅读时长12分钟

114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236个字,产生2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斯坦福大学历史教授墨磊宁


墨磊宁(Thomas S.Mullaney)是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东亚历史和科学史。他领导的“数字人文亚洲”(DHAsia)是斯坦福大学一个重点研究东亚、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的项目,2018年获得了古根海姆奖。他的最新著作《中文打字机:历史》在2018年获得费正清奖,该书探讨了中文打字机一个多世纪的“实物历史”,及其背后所涉及的技术变革和全球交流等广泛问题。

作为一名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西方学者,他和本刊记者深入谈论了现代西方学界对“李约瑟之问”的批评,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性等诸多问题。


费正清奖获奖著作《中文打字机 :历史》


“人们过分夸大了李约瑟对于‘李约瑟之问’的痴迷”

三联生活周刊:在进入正式的讨论前,我首先想请你帮我们简要厘清“科学”和“科学史”这两个概念,它们都是近代经由西方传入中国的,那么在西方的研究中,什么能被视为科学?科学史研究的又是什么问题?

墨磊宁:让我们从当下开始,然后再往前回溯。想想今天,如果一个人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生,他和一个科学史系的学生会有什么区别?不用说,各个科学分支都把一个特定的物体或现象,或一组特定的物体或现象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使用一套特定的方法和实践予以确定。在很多情况下,它可能是指宇宙的物理现实或者结构;在其他情况下,也可能是指生物体的结构和行为;此外,还有一些所谓的科学的直接应用,比如在癌症或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方面;当然,还有一些基础研究,它们的应用还不为人所知。事实上,这些是一种不以应用为目标的研究形式。在2020年,这些构成了我们通常认为的科学,即纯科学、应用科学、医学等。

而科学史是以科学关注的中心作为分析对象的,也就是说,在科学史上,科学的地位并不等同于科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对于物理学家、化学家或者应用数学领域的人来说,当你谈到他们学科的历史时,他们理解的方式很可能与了解该领域的现状、最新发展有关,比如这些领域进行了哪些研究,有哪些成果,他们的发现有多可靠。他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仍然是确定现实结构、宇宙结构、生物体结构和行为的总目标的一部分,只与其过去5年、10年、20年,也许最多30年的实施方式有关。我想现在的物理学家中很少有人把阅读古希腊文献作为日常工作的核心,他们可能对古希腊科学感兴趣,但这并不能成为那一天、那笔拨款、那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作者

陈璐

发表文章76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217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