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大世界》,“作者动画”里的荒诞现实

作者:宋诗婷

2018-01-16·阅读时长8分钟

174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33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电影《大世界》的导演刘健

电影圈的手工业者

如果细心看《大世界》的演职人员表就会发现,“刘健”这两个字出现在编剧、导演、美术、场景设计等多个职务上,其中还不包括他用化名为自己分担掉的那些工种。

《大世界》的制片人杨城写过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里,他提到了刘健是如何独自一人闭门创作的:“这四年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用一种跑马拉松的信念在工作’。就像上班一样,他每天早饭后,独自来到工作室,打开电脑,连上绘图板,开始工作,即使状态太差,他也画上8小时,如果状态好,就10个小时。他也不会放任自己工作更长时间,因为他需要匀速,他知道这是一场漫长的战役,不能透支。”文章末尾,杨城还附上了那块陪伴导演多年的wacom绘图板,绘图板上那些细密的线条就是《大世界》曾走过的痕迹。

这是刘健的第二部动画电影。2007年之前,国画出身的刘健一直在当代艺术领域创作,那些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最紧俏的日子,中国艺术家的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作品屡屡在国内外拍卖出高价。处在时代的风口上,刘健却调转了方向。“2006年,我觉得‘艳俗艺术’和‘观念摄影’的样式已经不足够表达出我对这个世界和对于人本身的理解和思考。”在刘健看来,他需要更综合和更自由的形式来实现自我表达。

于是,他找到了电影。对当时的刘健来说,创作真人电影是件遥不可及的事,资金和资源当然困难,但更难的是,真人电影的不可控性。刘健有着扎实的绘画功底,这让他尝试做动画成为一种可能。

2007年,他开始着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动画作品《刺痛我》。和《大世界》相比,那是一部更纯粹的“一个人的电影”。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到人物设计、场景设计,再到后期剪辑和声音制作,刘健包办了电影制作的所有工序。

工作方式的局限和沿袭自当代艺术的审美让《刺痛我》有了一种简陋却生动的美学特质。动画电影所擅长的夸张和漫画式表达都被刘健摒弃了,他用动画的形式做了一部现实主义电影。

文章作者

宋诗婷

发表文章218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839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我们如何获得真知识

知识付费时代

1610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