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江涛
2018-01-19·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803个字,产生2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剩下来的诗人
冬天的汕头大学,景色宜人,气温舒适,远离市区带来的交通不便,倒让这里成为一方净土。2014年起,诗人杨炼被聘为这里的驻校作家暨讲座教授,每年以一个月时间讲授诗歌创作。当我们坐在校园里的小酒吧里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时,不时有年轻的学生过来打招呼。杨炼告诉我,自己来这里最初的想法,就是想了解最年轻一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思想状态。
这样的机会,对于1988年即旅居国外写作,虽离散于中国却从未离散于中文的杨炼来说,自然非常难得。当年“幸存者诗人俱乐部”的诗友、诗评家唐晓渡非常清楚地记得两人分别时的情景:“杨炼出国那天是1988年8月8日,真是个出发的好日子。那天我正好也动身去拉萨参加‘太阳城诗会’。我们在劲松4区414楼前挥手告别,互道一路平安,谁都没有想到直到六年后我们才能再次见面,而所谓‘平安’,竟意味着他就此踏上风雨飘摇的漂泊路。”事实上,杨炼和女友友友在收到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的邀请出发时,并没有长期出国的打算,门一关什么东西都没带,只想着一年以后回来该怎么生活,没想到之后发生的事情超出了他的预料。杨炼感慨,多年以后回到北京旧居,家中各种东西包括妈妈的骨灰盒都被小偷洗劫一空。而在这一点上,杨炼说顾城显然比较先知先觉,出国的时候带上所有证件,已做好不再回来的准备。
海外漂泊的岁月,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美国,再到英国与德国,杨炼起初主要依赖国外大学或基金会提供的短期访问或写作计划生活,直到友友1996年在英国谋得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与伊顿公学的教职,并全力支持他的写作,之后两人生活才渐趋稳定。如今杨炼在伦敦和柏林都有了家,最近几年则主要定居在柏林。
随着生活的稳定,杨炼陆续创作了《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叙事诗》等一批长诗,经由他的英文、德文译者翻译,如诗人臧棣所说,建立起当代中文诗歌的国际影响。2012年,杨炼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成为继阿城、莫言之后,第三位获得这项著名国际文学奖项的中国作家。
回头来看杨炼几十年的漂泊历程似乎颇为有趣,杨炼自己就说过:“哪个触及了诗歌本性的真正的诗人,不是精神上的流亡者?”如果说保持与现实的某种疏离与紧张感,是诗人能够持续创作的前提,在陌生语境与现实中的旅行,对杨炼来说更带有为写作服务的、“主动创造你的困境”的自觉。唐晓渡甚至觉得,杨炼似乎早就意识到未来漂泊的不可避免,并一直为此进行着精心准备:“80年代初到他出国前的几年中我是他寓所的常客,那时候觉得他将其命名为‘鬼府’,正如其中到处悬挂的各式面具一样,更多的是他疏离现实的自诫和自嘲,却没有深思与他个体诗学的致命关联,更没有想到,‘鬼府’主人在与那些出入如风的鬼魂做隐秘沟通的同时,也正致力将自己修炼成这样的鬼魂,而这种修炼恰与日后不期降临的命运相匹配,因为灵魂总是最轻的。”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