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7-27·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028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张维迎
真君子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伪君子表里不一,行不践言。
“表”指公开的、别人看得见的表现;“里”是内心的认知、想法、信仰,只有自己知道,别人难以观察到。“言”是公开表达出来的东西,别人能听得到;“行”是行动、行为,别人可能观察到,也可能观察不到。
我曾经在文章中引用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讨论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迫于社会压力,“伪君子 ”不仅倾向于遵从 “主流 ”,说自己内心不相信的话,做自己私下不认同的事,而且会充当 “执法者 ”(“思想警察 ”),监督和惩罚那些言行与自己不同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真诚的 ”。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自己 “指鹿为马 ”,而且绝不宽容胆敢“指鹿为鹿 ”的人。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证明他们自己是 “主流 ”的忠实捍卫者。
当然,生活中有伪君子,也有真君子。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不仅发现了 “伪君子 ”,也发现了 “真君子 ”,揭示了真君子与伪君子的不同。
在韦勒、库瓦巴拉和梅西的品酒实验中(Willer, Kuwabara and Macy, 2009),A和 B两杯酒完全相同,但二十七名实验参与者(占 52.9%)给 A的分数显著高于 B,因为 “A比 B好”是“主流 ”观点(尽管不正确),这种 “主流 ”观点在实验参与者给出自己的评价前就人所共知了。不过,还是有十三人(占 25.5%)给 A和 B打了相同的高分(正确但非主流)。甚至有十一人(占 21.6%)评价 B好于 A。这说明并非所有人都附和 “主流”,也有人会公开表达不同观点。
考虑到品味的主观性,即使同样的酒,由于个体的品味差异,或者品尝的先后顺序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我们不能由此就推断说,遵从 “主流 ”观点的二十七个人说的一定是假话,不遵从的二十四个人说的一定是真话。但接下来 “同行互评 ”提供的信息,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确实如此。
在“同行互评 ”环节,那些不遵从 “主流 ”观点的实验参与人(即那些认为 “A和 B一样好 ”的实验参与人),无论自己对 “同行 ”(模拟参与人)的评分是否公开,对“离经叛道者 ”的评分都高于对 “主流 ”的评分,尽管公开场合比私下场合的差异略微小一些。但那些遵从 “主流 ”观点的实验参与人则完全不同:当知道自己的评分将被 “公开 ”时,他们给 “主流 ”观点的评分显著高于给 “离经叛道者 ”的评分;但当知道自己的评分将被 “保密 ”时,他们给 “离经叛道者 ”的评分显著高于给 “主流”观点的评分,与信息公开时正好相反。显然,那些坚持自己的判断、不受 “主流 ”观点影响的参与人,不仅自己在公开场合说真话,表里如一,而且不会贬低 “离经叛道者 ”;而那些追随 “主流 ”观点的人,不仅自己 “公开说假话,私下说真言 ”,表里不一,而且还会故意贬低 “离经叛道者 ”。在“论文评价 ”实验中,那些遵从 “主流 ”,因而给一篇 “胡编乱造 ”但号称是 “哈佛著名教授 ”的论文打高分的实验参与人,即便私下认同给出低分的 “特立独行者 ”的评价,公开场合还是故意贬低后者。而那些说真话的人,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都敬重 “特立独行者 ”,甚至公开场合对其评价更高。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